
忧愁貌。《诗·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朱熹 集传:“懆懆,忧貌。” 明 张以宁 《题韩氏十景卷》诗:“ 白霽 赵子 诗句好,三年不见心懆懆。”
懆懆(cǎo cǎo)是汉语中一个形容心理状态的叠字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忧愁不安的样子”。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体系,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典文献中具有明确释义。
从字源角度分析,“懆”字从“心”部,本义与心理活动相关。《说文解字》中记载:“懆,愁不安也”,明确指出其情感指向。在具体使用中,“懆懆”通过叠字形式强化了情绪的持续性,如《诗经·小雅·白华》郑玄笺注:“懆懆犹戚戚”,将这种忧愁状态类比为捶胸顿足式的深切焦虑。
古代训诂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进一步阐释:“懆懆者,心摇动不自安之貌”,强调该词描述的是因思虑过度导致心神不宁的状态。这种用法在历代典籍中可见印证,如明代《永乐大典》引《集韵》训释:“懆,七到切,音糙。忧也”,从音韵学角度佐证了其情感内涵的稳定性。
需特别说明的是,“懆懆”与“慅慅”存在形近义通现象。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辨析:“凡从喿声者多训为扰动,如躁、燥皆然”,揭示此类字形声符承载的语义特征。这一训诂成果被《汉语大词典》收录,成为现代辞书解释该词的重要依据。
关于“懆懆”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懆懆”是叠字形式的形容词,读作cǎo cǎo(或根据古音读sāo sāo),表示“忧虑不安、焦躁烦闷”的心理状态。该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诗经》等典籍,如《诗经·小雅》中的“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字义演变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文学创作中,日常交流一般用“焦躁”“烦闷”等替代词。
建议:如需引用该词,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以确保准确性。
报刘一丈书背述表决别路钗镮长春不老充诎辞言翠袖荡海拔山丹蕖道在人为大裘刁骚洞观洞燃东西南北人峨眉贩夫飞掷風燭给役寒慄贺表荷襁徽纆劫掠计历敬贤礼士咎恶开譬拷鞫克嗣良裘蛞蝓枯霜冷战领道临年蛮娘漫思茶袂裾灭景明驼内兵蟠礴评语钱谷迁祧齐家轻口轻舌钦率人工湖荣富山乡食藿悬鹑天合甜言蜜语铁石肠图乙闱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