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声音高扬。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抗越”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一、古汉语中的本义
指声音高扬,多用于文学或音乐领域。该释义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繁钦的《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描述声音既不刺耳高亢,也不微弱消散,强调音调的控制与平衡。
二、现代引申义
指抵抗越南侵略的意志或行动,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越边境冲突背景下使用。例如:“抗越精神体现了保家卫国的决心。” 但需注意,此用法带有特定历史背景,并非传统成语的规范释义。
辨析建议:
抗越这个词是指中国古代对越南的抵抗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抗越一词多用于描述汉族与越南的战争。
抗越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抗和越。
抗字的部首是扌,读音是kàng,它的笔画数是7。
越字的部首是走,读音是yuè,它的笔画数是12。
抗越在繁体字中写作抗越。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抗越并没有太大变化。
1. 刘备和孙权联合抗越,保卫了中原地区。
2.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曾经进行过多次抗越战争。
抗战、抗击、抗争、抗敌、抗议
抗御、抵抗
投降、妥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