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黄鐘”。1.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撞黄钟,歌大吕,开閶闔,与天语。” 明 宋濂 《凤阳府新铸大锺颂》:“ 濂 闻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黄钟乃乐之所自出,而景钟又为黄钟之本。所谓景钟,大钟也。” 清 龚自珍 《臣里》:“麟、凤、狗不并续,不知动类大也;芝朮、灌木不并续,不知植类众也;珠玉、黄鐘、虎子、威窬不并寿,不知古器之賾。”参见“ 黄钟毁弃 ”。
(2).乐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孔颖达 疏:“黄钟宫最长,为声调之始,十二宫之主。”《吕氏春秋·适音》:“黄鐘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陈奇猷 校释:“黄鐘即今所谓标準音,故是音之本。但黄鐘是所有乐律之标準……黄鐘既是标準音,则自黄鐘始,愈上音愈高,愈下音愈低,故黄鐘是清浊之衷。” 汉 马融 《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私契》:“羽越清脆,黄钟最浊,正宫雄壮,商角冷落,这其间就里多微妙。”
(3).比喻君王。 唐 韩愈 《芍药赋》:“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钱仲联 集释引 方世举 注:“《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黄钟。’按:黄钟,宫音,君也。句言不属,当谓 王司马 本为朝士,以不得於君,出为司马。”参见“ 十二律 ”。
(4).以黄钟调为基音之乐曲。《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聊即便安之所,奏黄钟而歌大成,行咏文明之章,荐英祖而享神考。”
(5).敬称他人之诗文。 宋 陆游 《与高安刘丞游大愚观壁间两苏先生诗》诗:“尚想来游时,黄钟賡大吕。”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 中国 的‘黄钟’,实在太多了。”
(6).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鐘。” 高诱 注:“黄鐘,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阳气聚於黄泉之下也。” 汉 蔡邕 《独断》:“ 周 以十一月为正,八寸为尺,律中黄钟,言阳气踵黄泉而出,故以为正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黄钟应律始归家,十月定君夸。”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7).指与冬至日相应的律管。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算家又言黄钟为万事之根本,此大可笑。黄钟一律筒而已,何能根本万事?”
(8). 唐 教坊曲名。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鐘》和《白紵》。” 陈铁民 等校注:“《黄鐘》,曲名,即《黄鐘乐》,参见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见“ 黄钟 ”。
黄钟是中国古代乐律学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黄钟为十二律吕的第一律,是古代音律体系的基准音。古人以竹管定音,黄钟律管长九寸(周制),对应十一月节气,其音高为宫音(do),象征音律之始。《周礼·春官》载:“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黄钟即六阳律之首。《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黄钟,古乐十二律的第一律,声调最洪大响亮”。
因黄钟位居律首,古人将其赋予礼乐正统的象征意义:
“黄钟大吕”并称十二律中首律(阳)与末律(阴),代指庄严恢弘的乐音或文辞。明代文学家谢榛《四溟诗话》评:“黄钟大吕之音,非柔曼之响可谐”,强调其雄浑正大的美学特质。
权威参考资料:
“黄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黄钟最初指一种庙堂礼器,用于祭祀或宫廷仪式,象征庄严与正统。其材质多为青铜,形制较大,常与编钟等乐器配合使用。
在音乐理论中,黄钟是十二律的第一律,也是基准音高:
古籍中常以黄钟代指君王,如韩愈诗句“此恩不属黄钟家”,暗喻帝王权威。
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出自《周礼·春官》:“乃奏黄钟,歌大吕。”该成语融合了黄钟(阳律之首)与大吕(阴律之首),象征至高艺术境界。
黄钟既是实物乐器,也是抽象的音律标準与文化符号,承载着礼乐制度、权力象征及哲学思想。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礼记·月令》《吕氏春秋》等文献。
巴黎公社暴蔑八校逼簇逋播臣漕河草剃禽狝槎浮长统靴齿后音抽胁纯至龊巷疵戾村戍大快人心邓攸无子法律制度凤足府厅概尊姑公行政区划花卷强嘴警区箕棬军众连群吏法六命柳宿乱徒芦酒履屐间名伶拿摩温脑瓜仁宁考鹏蝨拑口俏泛青孱企踵可待烧荒省官生理盐水诗国尸利素餐首伏鼠遯熟计蜀郡思政讼谍梃棒文武班小甲小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