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谓,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山川、百物。”《隋书·礼仪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清史稿·礼志一》:“ 清 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穀、太庙、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羣祀。 乾隆 时改常雩为大祀…… 光绪 末,改先师 孔子 为大祀。”
“大祀”是中国古代帝王主持的最高规格祭祀仪式,其内涵与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大祀”特指古代帝王为祭祀天地、宗庙等核心信仰对象而举行的国家级典礼。作为祭祀体系中的最高等级,《周礼》明确记载其使用玉帛、纯色牲畜等最珍贵祭品,与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山川百物)形成等级区分。
最初《周礼》将祭祀分为大祀、次祀、小祀三级,至清代乾隆时期将常雩(常规求雨祭)升格为大祀,反映农业社会对雨水的重视。
该词现多用于形容规模宏大、仪轨严谨的典礼活动。如需了解具体祭祀流程或历史实例,可查阅故宫博物院文献或《周礼》相关注疏。
大祀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大”和“示”,总笔画数为14画。
《辞源》解释,大祀指的是以国家规模、隆重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是古人祭祀神灵的一种形式。
在繁体字中,“大祀”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大祀”一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记载了一种古代汉字写法:“大”字用“大、月、月”三个部分组成,而“祀”字则用“示、礻、示”三个部分组成。
一些常用的关于“大祀”的例句有:
1. 每年农历六月,巴山凤凰古镇都会举行一次大祀活动,人们虔诚地祭拜神灵。
2. 这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学者对大祀的理解和解释。
一些类似的词语或者组词包括:
- 祭祀、祭典、祭神 是指进行祭祀活动的词语;
- 天地大祭、重大祭典 指规模较大、隆重的祭祀仪式;
- 小祭、私祭 相对于大祀,指规模较小、简单的祭祀活动。
近义词有祭祀、祭典、宗教仪式 等;反义词可以是平凡、普通等,表示与大祀相对,程度上没有那么隆重和庄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