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祀的意思、大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祀的解释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谓,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山川、百物。”《隋书·礼仪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清史稿·礼志一》:“ 清 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穀、太庙、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羣祀。 乾隆 时改常雩为大祀…… 光绪 末,改先师 孔子 为大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祀是中国古代礼制中最高级别的祭祀仪式,专指由帝王主持、关乎国家社稷的隆重祀典。其核心含义与特征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等级最高

    大祀位列传统祭祀体系(大祀、中祀、群祀)之首,对象为天地、宗庙、社稷等象征国家命脉的神祇与祖先。《周礼·春官·肆师》将祭祀分为三等,大祀需用玉帛、纯牲,仪式最隆。

    来源:《周礼正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2. 帝王主祭

    大祀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如冬至祭天(圜丘)、夏至祭地(方泽)、太庙祭祖等。《清史稿·礼志》载:“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天子亲诣。”

    来源:《清史稿》《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二、祭祀对象与内涵

  1. 天地神祇

    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祇代表宇宙秩序,祭祀体现“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如唐代《开元礼》规定:“大祀天地,用苍璧、黄琮,牲以犊。”

    来源:《大唐开元礼》《汉唐礼制因革谱》

  2. 宗庙社稷

    太庙祭祀历代帝王祖先,社稷坛祭祀土地神(社)与谷神(稷),象征政权延续与国泰民安。《礼记·王制》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来源:《礼记注疏》《中国宗法礼俗研究》

三、仪式特征

  1. 典制森严

    大祀需严格遵循礼器、乐舞、仪程规范。如明代圜丘祭天用“苍璧九寸,帛青色,乐八佾”,献祭过程包含迎神、奠玉帛、进俎等九步骤。

    来源:《明史·礼志》《中华礼制变迁考》

  2. 时空限定

    祭祀时间多依天文节气(如冬至、夏至),地点在专属祭坛(天坛、地坛等)。《汉书·郊祀志》强调:“祀天神于南郊,就阳位;祭地祇于北郊,就阴位。”

    来源:《汉书》《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探源》

四、历史演变

大祀制度始于周代,秦汉后逐步完善,至明清形成“大祀十三项”的固定体系(如祭天、祈谷、雩祀等)。其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巩固皇权、宣示正统的国家典礼。

来源:《中国礼教思想史》《清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大祀”是中国古代帝王主持的最高规格祭祀仪式,其内涵与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内涵

“大祀”特指古代帝王为祭祀天地、宗庙等核心信仰对象而举行的国家级典礼。作为祭祀体系中的最高等级,《周礼》明确记载其使用玉帛、纯色牲畜等最珍贵祭品,与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山川百物)形成等级区分。

二、主要祭祀对象

  1. 天地神明:包括天坛祭天(圜丘)、地坛祭地(方泽)、祈谷、雩祭(求雨)等
  2. 祖先宗庙:太庙祭祀皇室先祖
  3. 国家象征:社稷坛祭祀土地与五谷之神

三、仪式特征

四、历史演变

最初《周礼》将祭祀分为大祀、次祀、小祀三级,至清代乾隆时期将常雩(常规求雨祭)升格为大祀,反映农业社会对雨水的重视。

该词现多用于形容规模宏大、仪轨严谨的典礼活动。如需了解具体祭祀流程或历史实例,可查阅故宫博物院文献或《周礼》相关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摆置贬省柴辑阐释吵翻朝天捣乱陈谷子烂芝麻酬犒筹款棰损代漏龙戴天冬时斗穴反异冯谖剑忿詈个是行政诉讼浩丽槐阶棘路欢咲绛引旛涧烟郊拜金戈惧怖巨力君王句投开赴亏蔽郎当楞梨逻楂儿迷踪谋道慕悦内三关内痔襻带僻戾奇耻大辱青眷亲好濡养施靡始末石潭石油美元手脚干净説破嘴隧埒素商踢收秃刷緼黂文舟斡难河无向效死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