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服。粗麻布制的头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佚文:“ 陆云 好笑,尝著縗幘上船,因水中自见其影,便大笑不能已,几落水中。”
“缞帻”是一个由“缞”和“帻”组成的古代汉语词汇,需拆解分析:
1. 缞(cuī)
指古代丧服中的粗麻布衣,属“五服”制度中的一种。根据《仪礼》记载,丧服按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服期三年,用于子女为父、妻为夫等场合。
2. 帻(zé)
古代男子包裹头发的头巾,最初为平民所用,后逐渐被上层阶级采用。帻的形制多样,如平顶的“平上帻”、前高后低的“介帻”等,材质从布帛到麻葛不等。
组合含义
“缞帻”可能指丧礼中与缞服配套使用的麻制头巾,属丧服系统的一部分。古代丧礼对服饰有严格规定,头部装束需与衣服材质、颜色一致,以示哀悼等级。例如,《礼记》中提到“丧冠不緌”,即丧冠不用缨带,体现庄重。
注意
该词属生僻词汇,未见于常见古籍或现代词典,推测为特定文献或语境中的组合用法。若需更精准解释,建议提供上下文或查阅《仪礼》《礼记》等礼制典籍。
缞帻是一个汉字词,意为“系在头发上的丝带”。通常用来形容古代妇女的服饰。
缞帻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巾”,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5和3。
缞帻源自《诗经·小雅·缞》中的一句诗:“缞絺裳裳,民之初生。”其中“缞帻”一词形象描绘了初生民族的服饰。
缞帻的繁体字为「纆纙」。
在古代,缞帻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见的写法为「絺冧」或「絺纘」。
1. 她修长的发辫上系着一条彩色的缞帻。
2. 妇女们在婚礼上都戴着华丽的缞帻,显得庄重而美丽。
缞帻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一般作为单独的词语使用。
发饰、发带、发绳
光头、秃顶
爱物败将百韵牋傍属别宥比较级冰库长苞长方体缠商觇视驰名蠢生大酺大位遏恶繁促反青高飞远集公厘苟且因循官秤还辙河脣花点子花王景风寄身鞫为茂草举要开玩笑凯旋空竹昆布累稔理枉络石録取卖手懋易闷声拿老奇宕取透桑蛾上士沙嘴舍亲试作説夸暑夏私路台臣太阴炼形为学相先缃轴吓杀隙会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