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 楚 官名,掌 昭 、 屈 、 景 三姓贵族。 屈原 曾任此职。 汉 王逸 《离骚序》:“ 屈原 与 楚 同姓,仕於 怀王 为三閭大夫。”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敬祭故 楚 三閭大夫 屈君 之灵。”
“三闾大夫”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官职,主要职责涉及宗族事务管理。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构成
历史背景
该官职始设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专为管理王族事务而设,其职能类似于中原诸侯国的“宗正”(掌管宗室事务)。
宗族管理
负责昭、屈、景三姓贵族的谱系记录、人才选拔及日常事务协调,确保宗族秩序。
祭祀与教育
闲职属性
部分史料提到其职权相对清闲,尤其在屈原被贬后,此职更偏向象征性。
屈原
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后因政治斗争被流放。他任职期间致力于宗族治理与人才举荐,但最终因改革触怒贵族而遭贬谪。
文学意义
因屈原的悲剧命运,“三闾大夫”在后世文学中常被用作忠贞之士的象征,如南朝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即以此称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史记·屈原列传》或王逸《离骚序》等原始文献。
《三闾大夫》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社会中三个具有地方权威和行政职责的大夫。在古代中国的农村社会中,大夫是担任地方官职的人员。
《三闾大夫》汉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夫”,部首“口”表示与口有关,部首“夫”表示与男性有关。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5。
《三闾大夫》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来自古代社会的命名法,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地方上的行政官员。在古代农村社会中,每个地方上都会有三个大夫,负责管理和治理。
《三闾大夫》的繁体字写法为「三閭大夫」。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三闾大夫》为例,古时候的写法为「三闾大夫」。
1. 在古代社会中,三闾大夫担负着地方行政和治理的责任。
2. 这个小村庄的三闾大夫是非常有威望和权威的人物。
三闾大夫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四闾大夫」、「五闾大夫」等,表示不同地方上的行政官员数量。
近义词包括「乡长」、「村长」、「地方官员」等,都是指负责地方行政的人员。
反义词包括「普通村民」、「平民百姓」等,表示与行政地位无关的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