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 五代 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 唐 代刺史 孙丘 于 阆州 古 台山 置学舍,延 尹恭初 为山长; 五代 蒋维东 隐居 衡岳 ,受业者称 蒋 为山长。事见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十一。 宋 元 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 明 清 时改由地方聘请。 清 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宋 范成大 《代儿童立春门贴诗》之三:“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櫟翁。” 元 吴养浩 《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诗:“雅有 岳山长 ,三年今在兹。”《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总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制臺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后来改了学堂,便充总办之职。”
(2).隐者之称。《宋史·雷简夫传》:“ 简夫 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 宋 陆游 《遣兴》诗:“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山长”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书院讲学主持者
起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是对隐居山林讲学者的尊称。例如五代蒋维东在衡山讲学,学生称其为“山长”。宋代开始成为官方书院职务,负责讲学和管理院务,元明清延续此制,清末随书院改制而废除。
例证:宋代范成大诗句“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櫟翁”即指书院山长。
隐士的代称
部分文献中将隐居山林的高士称为山长,如《宋史》记载雷简夫自号“山长”,陆游诗句“退归自合称山长”也暗含此意。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提到“管理山区资源的负责人”,但此用法缺乏广泛历史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地方性称谓或误读,需谨慎采信。
读音说明:多数权威资料标注为shān zhǎng(如搜狗百科),少数文献注音为shān cháng(如、5),可能与方言或历史发音差异有关。现代标准读音建议参考前者。
山长主要指古代书院教育体系中的学术领袖,兼具教学与管理职能,同时可代指隐士。其他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山长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山和长。
山的部首是山,总共有三个笔画;长的部首是长,总共有八个笔画。
《山长》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的第一句,全句为:“落花时节又逢君,山寺钟鸣昼已昏。”因此,后来人们将这句诗中的“山长”作为一个词语来使用,表示山脉的长度、高度。
《山长》的繁体字为「山長」。
在古时候,「山长」没有拆分部首和笔画的概念,而是以整体形式来书写。
1. 远望山长,如黛中秋。
2. 山长水阔,一马当先。
山长的相关词语:山高、山峰、山势、山岳、长卧山榻。
山长的近义词:山高、山大。
山长的反义词:山矮、山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