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语的意思、矫语的详细解释
矫语的解释
(1).假话;虚伪的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贫贱不如富贵,俗语也;富贵不如贫贱,矫语也。”
(2).指谎说。 清 朱琦 《续苏明允谏论》:“闇主乱朝,乃至迁其刑於諫,迁其赏於不諫,而士亦矫语曰:‘吾不悦赏,不畏刑。’”
词语分解
- 矫的解释 矫 (矯) ǎ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枉过正。 假托: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强壮,勇武:矫健。矫捷。
- 语的解释 语 (語) ǔ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語) ù 告诉:不以语人。
专业解析
“矫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指向言语层面的修正或掩饰,具体可拆解如下:
-
本义:矫正言语
- 指纠正错误或不恰当的言论。其中“矫”意为纠正、匡正,“语”指言语、话语。例如,在指出他人言论失当或错误时,可称为“矫语”。
-
引申义:虚假、掩饰的言语
- 这是更常见且更具特色的含义。“矫”在此引申为虚假、做作、掩饰之意。“矫语”即指不真实的、虚伪的、为了掩饰真实意图或情况而说的话语。它强调言语的刻意修饰、伪装或言不由衷。例如:“其言多矫语,不可尽信。”(他的话多是虚饰之词,不能全信。)
“矫语”的核心在于言语的非真实性或修正性。它既可以指带有积极意图的“纠正言论”,但更常指带有消极色彩的“虚伪掩饰之词”。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矫”和“语”的释义及词条组合分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可参考其官方网站的电子资源库: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官网 (请在其站内搜索具体词条)。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矫语”词条,但其对“矫情”(做作,掩饰真情)等词的释义有助于理解“矫”在此语境下的引申义。相关规范可参考国家语委网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网络扩展解释
“矫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矫语”指修饰辞藻华丽、虚构不实的言辞,通常带有贬义,用于批评虚伪、浮夸的表达。其核心特点是脱离事实,通过刻意美化或编造来掩盖真相。
二、具体释义
- 假话与虚伪之言
- 指刻意编造的谎言或违背事实的言论。例如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对比“俗语”与“矫语”,指出“富贵不如贫贱”属于虚伪的矫饰之辞。
- 浮夸的言辞修饰
- 强调语言形式上的过度雕琢,如堆砌华丽辞藻却内容空洞。清代朱琦在《续苏明允谏论》中以“矫语”批判那些标榜“不畏刑赏”实则言行不一的虚假宣称。
三、词源与结构
- 构词解析:“矫”本义为“纠正”,但在此词中引申为“虚假修饰”;“语”指言辞。二字组合后,形成反讽效果——表面意为“修正语言”,实际指“虚假的语言”。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批评或道德评价,常见于以下语境:
- 揭露虚伪的社会风气(如明代文人批判浮夸文风);
- 指责他人言行不一(如清代政论中的讽喻)。
五、相关词语
- 近义词:虚辞、伪言、饰词
- 反义词:箴言、诤语、肺腑之言
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白龙鱼服别赋不德黜远大磬打闲颠瘁讹人发蒙启滞方良风波海分割包围凤仙花粉絮负险辐线浮誉盖世感恻钢针蛤蜊隔日疟归息规整孤苦鼓膜瞽直候簿画额火镰枷惩见小暗大寖薄津水靠阁賫带裂弊黎弓孟槐墨汁未干諵詀倾耸乞休缺襟袍认亏宂芜杀身之祸深望沈远实济水菜不交说本天可怜见铁鹿啼明玩思畏涂瓮虀温滑泻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