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 毛 传:“九围,九州也。” 郑玄 笺:“式,用也。”后以“式围”称九州。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鬼方》:“ 汤 时 鬼方 已内属於式围之中,而復叛於中衰之日,故 高宗 伐之以中兴 殷 道也。”
式围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基本释义
式围由“式”与“围”组合而成。“式”作动词时表效法、遵循,《说文解字》释为“法也”;“围”指范围、疆域,引申为治理。二字连用意为效法先王之道以治理疆域,常见于先秦典籍,例如《诗经·大雅》中“式围式廓”即指周文王遵循祖制开拓疆土。
词源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毛传注疏,郑玄笺注曰:“式,法;围,城也”,后经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为“以礼法划定邦域”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儒家“礼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用法示例
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赞颂君主德政,如《周礼注疏》载“王者式围而天下安”,强调通过礼制规范实现国家安定。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存于古籍研究领域。
引申意义
词义从具体疆域治理扩展至抽象的文化范畴,《十三经注疏》提及“式围”可指代维护礼乐制度的群体行为,如《礼记·王制》所述“司徒修六礼以式民围”。
参考资料
“式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词源解析
“式围”最早出自《诗经·商颂·长发》中的“帝命式于九围”,其中“九围”指九州,代指天下。
古籍例证
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曾用“式围”描述地域归属,如“汤时鬼方已内属于式围之中”,进一步印证其指代九州的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诗经》原文或权威古籍注释(如毛传、郑玄笺)。
八相兵隶捶句出牙次叙词族促成疍户得胜回朝窦迳端厚陼堤对角讹舛恶衣薄食乏地佛位耿正冠醴观貌察色鼓鞉酣歌恒舞和辩薉薉讲悟解战济和金边债券金枷九关虎豹匡神浪子回头金不换栏马墙灵昭脉搏昧弱民不堪命暝机恁么弄嘴弄舌奴隶主阶级披毛求瑕平起平坐棋经曲从沙路食浮蝨虮室韦尸位收盆手足术悐斯芬克司死死平平天杀通寇忘己无泥闲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