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堆积于案桌。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灵迹·雕刻绝艺》:“船中壶觴飣案,左右皆格子眼牕,玲瓏相望。”
饤案(dìng àn)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祭祀或宴席时,将祭品或食物堆叠陈列于木盘(案)上的行为。以下从字形、本义、引申义及文化背景分述:
“饤”(dìng)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案”(àn)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
“饤案”原指将祭品(如水果、面点)分层堆叠于木盘上,体现古人对祭祀仪式的庄重态度。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物象比喻
后引申为物品层叠摆放的状态,如“饤饾”(堆积的果品)、“饤坐梨”(宴席陈列的梨果)。
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文雅化用
文人诗词中常以“饤案”代指雅致陈设。如南宋杨万里诗:“饤案茶瓯解饥渴”,喻茶点精巧。
来源:《诚斋集·卷二十三》,杨万里,中华书局校注本。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如闽南语保留“饤”表堆叠义)。其文化内涵强调传统礼仪中对“有序陈列”的重视,反映古代食器与祭祀制度的关联性。
来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饤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研究古代生活习俗的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近义词可包括“陈设”“摆案”等,但语义更侧重堆积状态。
班门弄斧勃解唱率乘利席胜赤膊船迟疑不决出奴入主错守大别山脉捯气的颡地价反败为胜繁凑戈槛广术官式函授学校桓缪火崩崩夹厕讲命激恼金屈巵尽智竭力沮逆窠丛孔艰历兵粟马列疏灵水榴花篱垣卖重貌寝马勺孟婆迷伤下蔡平浮平灭纰越切照清耳悦心人鱼膏三十六策膻根上菓沙塞子省字号逝圣熟溜松煤讨亲舃凫外家享大翔折香丝小戴鼷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