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光线昏暗。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玄清昏翳,洒润焦劳。”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衢州府 江山县 ,每春时昏翳如雾,土人谓之‘黄沙落’。”
(2).指雾气。 宋 苏轼 《五月十日与吕仲甫周邠等同泛湖游北山》诗:“清风洗昏翳,晚景分穠纤。”
(3).犹蒙昧;愚昧。 明 屠隆 《昙花记·卓锡地府》:“望弗恡金鎞,开我昏翳,蠢兹大众,咸望慈航。”
“昏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光线昏暗
指环境或天色暗淡不明。例如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描述衢州江山县春季“昏翳如雾”,形容雾气笼罩下的昏暗景象。
雾气
特指朦胧的雾气。苏轼在诗作中写道“清风洗昏翳”,以“昏翳”比喻雾气被风吹散后的清明。
蒙昧愚昧
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或认知模糊不清。明代屠隆的《昙花记》用“开我昏翳”表达摆脱蒙昧状态的愿望。
医学病状
在中医典籍《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昏翳”指视觉昏暗蒙眬的病状,属于特定术语。
典型用法示例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定义及古籍用例,部分专业释义(如中医)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
《昏翳》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光线不明亮或视线模糊的状态,背景呈现阴暗模糊的情况。常用来形容昏暗、朦胧、模糊的特征或情况。
《昏翳》这个词的构成部分有两个部首,分别是“日”和“羽”,其中“日”表示太阳或光明,而“羽”表示鸟的羽毛。它的总笔画数为18画。
《昏翳》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呂氏春秋·方策篇》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仍然是「昏翳」。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昏翳》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日”和“羽”两个部首的结构。
以下是使用《昏翳》一词的例句:
1. 山洞里昏翳无光,几乎看不见手指。
2. 晨雾弥漫,大自然被一层昏翳的面纱所覆盖。
3. 在这个昏翳的房间中,她感到一丝孤独。
组词:昏暗、阴暗、模糊、朦胧、阴云、昏天黑地。
近义词:阴暗、朦胧、幽暗。
反义词:明亮、光明、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