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财物买通他人。《魏书·显祖纪》:“其有祖、父假爵号货賕以正名者,不听继袭。”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自新》:“ 齐王 洪轨 ,为 晋寿 太守,多賕赃贿,为州所按……后为 青 冀 二州刺史,悔为 晋寿 时货賕所败,更厉清节。”
(2).用以买通他人的财物。 宋 胡宿 《禁内降诏》:“交通请託,巧诈营为,阴致货賕,密输珍玩。”
根据权威资料,“货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拼音为huò qiú,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动词用法
指用财物贿赂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即行贿行为。例如:古代官员若通过财物买通上级谋求职位,可称“货赇”。
名词用法
指用于贿赂的财物本身,即贿金或赃物。例如:案件中查获的赃款可称为“货赇”。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研究古代法制、廉政的语境中。如需实际应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考证。
《货赇》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典当、抵押物品。它指的是为了借贷款而抵押物品的行为。
《货赇》的部首是⺁,它的总笔画数是15。
《货赇》一词最早来源于《周易·系辞上》:“唯赇,(然后)兴。”起初,它的含义是指“宝物充斥”。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意义逐渐延伸为典当、抵押物品。
《货赇》的繁体字为《貨資》。
在古代,也有其他的汉字写法等同于《货赇》,如“貜灬”、 “資/貨”等
1. 他将家里的一些贵重物品作为货赇来办理了银行贷款。
2. 他为了筹到创业资金,不得已将家族传承的字画作为货赇借给了朋友。
货款、货物、资金、资产、财富、典当、抵押
抵押、典当
贷款、借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