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昧,使之至于昏乱。《左传·宣公十二年》:“《汋》曰:‘於鑠王师,遵养时晦。’耆昧也。” 杜预 注:“耆,致也,致讨於昧也。” 孔颖达 疏:“致讨於昧者,言养之使昧,然后可讨之。”
“耆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文献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耆昧”意为“致昧”,即通过某种策略使对方陷入昏乱状态,以便讨伐。这一解释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引用:“《汋》曰:‘於鑠王师,遵养时晦。’耆昧也。”
语境延伸
在《左传》中,该词用于描述周王军队的策略:先隐藏实力(“遵养时晦”),待敌方因昏乱而衰弱时再讨伐。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养之使昧,然后可讨之”,强调通过隐忍等待时机。
单字释义
该词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现代汉语中已罕见。若需引用,需注意结合上下文,避免混淆“耆”的其他含义(如年老、强横等)。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左传》相关段落或“耆”的演变,可参考、7的原始出处。
《耆昧》是指年老愚昧、无知,形容人智慧不足或知识浅薄。
《耆昧》的部首是“耳”,总共有12个笔画。
《耆昧》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在繁体字中,“耆”和“昧”的写法分别为“耆”和“昧”。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可以将《耆昧》写成“耆昧”。
1. 他年纪虽大,却不耆昧,仍然保持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2. 他的言谈举止透露出一种耆昧的态度,无法和他进行深入的讨论。
1. 耆者:老年人;耆英:年老而有学问或经验的人。
2. 昧于:不明白,不懂。
1. 幼稚:年幼无知,不成熟。
2. 愚昧:愚笨,无知。
1. 睿智:聪明,有智慧的。
2. 博学:有广博知识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