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赦免。《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当伏重诛,以视海内,数蒙圣恩,得见貰赦。” 颜师古 注:“貰谓宽其罪。”
“贳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shì shè,由“贳”(上下结构)和“赦”(左右结构)组成。其中,“贳”本义为“借贷、宽缓”,后引申为“宽恕”;“赦”表示免除刑罚。
2. 基本释义
指宽恕罪过、赦免刑罚,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汉书·梁怀王刘揖传》记载:“数蒙圣恩,得见贳赦”,意为因帝王恩典而获得宽恕。
3. 相关出处与注解
4. 近义词与相关成语
5.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生僻古语,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场景。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赦免”“宽恕”等更通用的词汇。
总结来说,“贳赦”是古代对宽恕罪责的书面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用法。
贳赦(shè shè)是汉字词汇的一部分,由“贳”和“赦”两个字组成。
“贳”字的部首是“贝”字旁,总笔画数为11;“赦”字的部首是“赤”字旁,总笔画数为13。
“贳赦”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相传,它最早出现在楚国的官方篆书铭文中,是用来表示由国君对罪犯进行特赦或宽恕的行为。“贳”字的本义是“交还”,而“赦”字的本义是“特赦、宽恕”。因此,贳赦可理解为官方将原本应承担的刑罚交还与罪犯。
在繁体字中,“贳赦”一词的写法和简体字并无区别。
在古代,贳赦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贳”字在金文中为“十”字旁加“乛”,在篆文中为“十”字与“技”字相结合,而在隶书中则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勺”字。至于“赦”字在金文中是由“赤”字和“己”字组合而成,篆文中则是“赤”字上方加上“署”字的形状。
1. 国庆节前夕,总统宣布对一部分罪犯进行贳赦,让他们重获自由。
2. 在历史上,贳赦这一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1. 赦免:指官方通过法律程序免除某人刑罚或责任。
2. 宽恕:表示对他人的过错或错误采取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赦免、宽恕、原谅。
惩罚、追究、严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