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藩的意思、下藩的详细解释
下藩的解释
亦作“ 下蕃 ”。1.王公的封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功耀上代,身终下藩。”《晋书·司马攸传论》:“遂乃褫龙章於袞职,徙侯服於下藩。”
(2).指州郡。《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赞》:“ 举 升以汇,越自下蕃。”
词语分解
- 下的解释 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 藩的解释 藩 ā 篱笆:藩篱。 屏障,保卫:藩翰(喻保卫国家的重臣)。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称藩(自称属国)。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下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政治制度和语境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代文献用例,其核心含义如下:
1. 核心释义:
指附属的、地位较低的藩国或封地。在古代分封制或宗藩体系中,"藩"指受中央王朝册封、负有镇守边疆或朝贡义务的地方政权(如诸侯国、属国)。"下"在此表示等级、地位或地理方位上的从属、次要或偏远性质。
2. 具体内涵解析:
- 等级性: 强调该藩国在宗藩体系或封国序列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需服从更高一级的宗主国(如中央王朝或强大的上国)。
- 从属性: 表明其对中央政权或宗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如朝贡)上的依附关系。
- 地理性: 有时隐含地处偏远、边疆之意,是中央政权防御体系的外围部分。
3. 古代文献引证:
- 唐代文献中可见"下藩"一词,常与"上国"相对,明确体现等级差异。例如在描述外交关系或朝贡体系时,小国或边远属国自称"下藩",以示对中央王朝的臣服和谦卑。
- 在历史语境中,"下藩"的使用凸显了古代中国"华夷秩序"和"天下观"中的层级观念。
来源依据: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藩"字条目的释义中,包含"属国、属地"义项,并引用了古代文献中体现等级关系的用例。"下藩"的含义符合该词典对"藩"的界定及其构词法(形容词"下"+名词"藩")。《汉语大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的汉语语文词典,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在解释"藩"时,明确指出其指"分封的属国;属地",并常与方位词结合(如"外藩"),"下藩"即属此类构词,符合其释义框架。商务印书馆的辞书系列在语言学界享有盛誉。
- 《辞源》(修订本): 对"藩"的释义包含"屏蔽;藩国"等义项,其引用的古代书证(如《汉书》《新唐书》等)中体现的"藩"的用法,为理解"下藩"的等级和从属含义提供了历史语境支撑。《辞源》是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典故的大型工具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历史文献(如《二十四史》): 在记载外交、册封、朝贡等事件的篇章中,可见到类似"下藩"表述的实际应用,印证了其作为表示地位较低属国的政治术语身份。这些正史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手权威史料。
"下藩"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地位较低、处于从属位置的藩国或封地,体现了古代中国分封制度和宗藩体系中的等级秩序和地缘政治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下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王公的封地(尤指被降级的封地)
源自封建制度,指天子将王公贵族分封到较低等级的属地,常带有贬谪或警示的意味。例如:
- 晋代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提到“身终下藩”,指功臣最终被安置在较低封地。
- 《晋书》记载司马攸“徙侯服於下藩”,即被贬至次级封地。
-
指州郡
引申为对地方行政区域的泛称,如《后汉书》中“越自下蕃”即指从地方州郡晋升。
二、词源与演变
- “藩”的本义:原指篱笆或屏障(如《说文解字》释为“屏也”),后衍生为“封地”或“属地”。
- “下”的修饰作用:强调等级或地位的降低,如从中央要职调至地方(如“褫龙章於衮职,徙侯服於下藩”)。
三、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封建分封制度下的政治变动或人物际遇。
- 现代语境:已不常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晋书》《后汉书》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辨难襞襀波籞捶打翠箔摧悴大汶口文化刀瘢动手动脚房廊風井風席改籥圪垛勾卒管浅鬼酉古押衙寒氛翰翮环中汇水奸端肩负重任简退精益求精机子蠲赦劳慰乱邦瞒天毛钱儿明辨是非纽约大学辟谷封留平虑疲懦披亚诺凄朗轻舠轻视侵欺碕嶔裘莽阙失柔合三面山楼设行恃凭十室九匮霜雁逃死调停两用臀杖图治乌骓显达相毙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