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下蕃 ”。1.王公的封地。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功耀上代,身终下藩。”《晋书·司马攸传论》:“遂乃褫龙章於袞职,徙侯服於下藩。”
(2).指州郡。《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赞》:“ 举 升以汇,越自下蕃。”
“下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王公的封地(尤指被降级的封地)
源自封建制度,指天子将王公贵族分封到较低等级的属地,常带有贬谪或警示的意味。例如:
指州郡
引申为对地方行政区域的泛称,如《后汉书》中“越自下蕃”即指从地方州郡晋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晋书》《后汉书》等史书原文。
《下藩》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表示权力、等级或控制的下放,通常指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地方贵族的行为。
《下藩》这个词的左边部首是“一”,右边是“艸”,总共有六个笔画。
《下藩》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封建时期,皇帝统治国家,并将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地方贵族来治理地方事务。这种制度被称为“藩部制度”,而将权力下放的行为被称为“下藩”。
繁体字的《下藩》是「下藩」。
古代的《下藩》在字形上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古代有一种写作「下蕃」的形式来表示这个词。
1. 王朝的皇帝决定下藩,将一些权力交给地方贵族来治理边境地区。
2. 为了加强地方的行政管理,政府计划进行下藩改革。
1. 下属:表示权力关系下级的人或组织。
2. 藩镇:表示地方政权的中心城市。
3. 上藩:与下藩相对,表示权力从地方政府收回。
近义词有:下放、分权、地方自治。
反义词有:集权、中央直接掌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