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切实正确的治国之道。是,指国是。《宋史·崔鶠传》:“六月一日詔书,詔諫臣直论得失,以求实是,有以见陛下求治之切也。”
“实是”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治国之道(古义)
指切实正确的治国方略,其中“是”特指“国是”(国家大计)。例如《宋史·崔鶠传》提到“以求实是”,强调君主寻求治国良策的迫切性。
实际、真实(引申义)
汉代王充《论衡·案书》中“无实是之验”即指缺乏真实依据,此处“实是”强调事物的真实性或实际情况。现代用法中,可表示对事实的确认,如“核实是否属实”(例句)。
副词用法(强调语气)
在古汉语中,“实”单独作副词时表“确实、实在”,如《诗经》“实劳我心”。虽未直接关联“实是”结构,但可辅助理解“实”的核心语义。
“实是”的古典含义侧重治国方略,后衍生出对事实的强调。现代使用中更常见于表达核实或确认真实性的场景。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混淆古今词义。
《实是》是一种表示事实真实或确实的词语。在句子中使用《实是》可以强调所说的话是真实可信的。
《实是》的部首是「宀」和「心」。其中,「宀」是表示「室」的意思, 「心」是表示「心脏」的意思。
《实是》一词总共有10个笔画,其中「实」字部分有8个笔画,「是」字部分有2个笔画。
《实是》一词的来源比较晚,主要是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
《实是》的繁体字为「實是」。
在古时候,「实是」的写法基本与现代写法相同。
1. 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实是》。
2. 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个消息《实是》。
3. 他的计划听起来很好,但我不确定是否《实是》。
实话、实在、实际、实事、实物、实证。
确实、实在、真实、真相。
虚假、不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