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夏绢和买,已非正赋,復有军衣和买;糯米科折,止为省务,復有覆纽价钱。”《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三十年﹞五月,詔:‘ 温 、 台 、 处 、 徽 不通水路,其二税物帛,许依折法以银折输,数外妄有科折,计赃定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四年》:“夏四月,甲申,禁 福建 、两 浙 州县科折盐酒。”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释义,“科折”是唐宋时期赋税征收中的一种折变制度,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基本定义
科折亦称“折纳”,指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允许将原定征收物(如粮食、布帛等)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其他物品或钱币,分为三种形式:
实施背景
该制度最初作为权宜之计,用于应对物价波动或物资短缺。例如,唐代陆贽曾提到,原本纳税需交绢一匹,后因市场价格变化,改为折合钱币缴纳。
文献例证
历史意义
科折体现了古代财税制度的灵活性,但也因地方官吏滥用导致民众负担加重,成为宋代赋税改革的争议焦点之一。
注:需注意部分网页(如)将“科折”误释为“通过学问解决问题”,此为混淆不同词语的释义,实际与赋税制度无关。
科折是一个汉字词汇,拆分为“禾”和“斤”两个部首。它由7画组成,其中“禾”部首有3画,表示稻谷;“斤”的部首有4画,表示斧头。科折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在繁体字中,“科折”字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科折的“禾”字部分是一个横折曲线,表示稻谷弯曲的形态;而“斤”字部分是3个竖直的小斧头,表示斧头的形态。经过时间的演变,这些字形逐渐简化为现在的形态。
以下是科折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例句:
与“科折”相关的组词有“科学”、“折叠”等。近义词有“整理”、“整合”,反义词有“分散”、“杂乱”。
案齐眉拨打剥肤及髓蟾精扯淡车马如龙晨发褫缺出版者楚弓复得戳祸戳无路儿鏙然得心甸服吊装鍉针斗分子恶言厉色伏伺高谈虚论割哀关注豪强河蚌厚款后验画龙不成反爲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解手尖刀敬业乐羣击钟陈鼎沮诎刻识连拱坝两亲两样子流天目子钱曩烈盘摺披毛乾阳殿清怨雀鼠绕道日旦柔强手上霜侵四绝碑索战夙夜不解帑椟拓片甜包谷田基铁子桶子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