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祭品以祀死者。《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九年》:“庚辰,帝謁 安陵 ,奠献号慟,左右皆泣。”
“奠献”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来理解:
指献祭品以祀死者,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九年》记载:“庚辰,帝謁安陵,奠献号慟,左右皆泣。” 此处的“奠献”强调通过祭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属于礼仪行为。
现代词典中,“奠献”被解释为“奠定基础,献出贡献”,如《后汉书·陈蕃传》提及“蕃……奠献于乡里”,引申为通过努力为事业或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这种用法更偏向比喻义,强调个人或行为的奠基作用。
提示:不同语境下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建议通过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或历史文献进一步查证。
奠献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庄重地举行或进行某种仪式,通常是为了纪念或表达敬意。这个词常用来描述庄重的祭祀仪式或庆典活动。
奠献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大”和“犬”,其中“大”是左部,表示意义,而“犬”是右部,表示声音。“奠”的总笔画数为12画,“献”的总笔画数为10画。
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四库全书》中的文献。在繁体字中,奠献分别写作「奠」和「獻」。
古代的奠献字形和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古人将奠字分为两块,上面为人,下面为祭器。献字则是左右分割,左边是犬,右边是玉,表示献祭时使用的祭品。
1. 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奠献仪式,以纪念国父的逝世。
2. 她带着虔诚的心情,独自来到祭坛上奠献鲜花。
1. 奠基:指为某个建筑物或事业奠定基础。
2. 奉献:表示恭敬地把某种物品或某种精神献给别人。
3. 奠定:指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时期确定基础、打下基础。
庄重、隆重、恭敬
轻率、不重视、不敬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