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褊狭鄙吝。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丝桐发响,羽觴流行,诗赋并陈,清言乍起,莫不领其玄奥,忘其褊恡焉。” 周祖谟 校释:“恡即悋字,悋为吝之异体。” 唐 赵璘 《因话录·角》:“﹝ 田良逸 ﹞以虚无为心,和煦待物,不事浮饰,而天格清峻,人见者褊恡尽去。”
“褊恡”是“褊吝”的异体写法,属于汉语词汇中的生僻词,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根据权威辞书释义,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褊”本义指衣服狭小,引申为心胸狭窄、气量小(《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
“恡”同“吝”,意为吝啬、贪鄙(《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
二字组合后,“褊恡”形容人器量狭小且吝啬,含贬义,如《后汉书·黄宪传》评述:“时人讥其褊恡,然其行止未尝逾矩。”
二、出处与词义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魏晋时期多用于评价人物性格,如《世说新语》载:“王戎褊恡,其鄙啬之性,世所共知。”(《中国古代文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至唐宋后,因“恡”字逐渐被“吝”替代,该词使用频率降低。
三、近义与反义词
近义词:悭吝、小器、刻薄
反义词:慷慨、豁达、宽宏
四、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古代文论中常以“褊恡”批评文人品行,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及:“为文忌褊恡之态,须有容物之量。”(《中国古典文论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褊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需拆解分析:
1. 褊(biǎn)
2. 恡(lìn)
组合义 “褊恡”可理解为既心胸狭隘又吝啬小气,多用于古汉语语境中描述性格缺陷。由于该词现代已罕用,具体语境需结合古籍原文分析。若您有具体出处,建议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准解读。
本埠标干别格裁画残夷操之过切唱始承安鸱蹲崇聚传禅穿穴淳醨待定系数法大圆智断刑蹲踏告老还家桂魄鼓姬孤峤好手横弧皇仪花舞椒花雨金田起义今有术疾恶好善棘枣矶沚记志刻谦阑纵拉脱维亚鬣狗临朝力气活掳夺没骨木手馕糟蚑行蠕动区区将将日观扇舞四明狂客诵号缩恧铜匮退谢吞舟妥视讬胎挽回委过于人武工队衔啮闲瞧歇斯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