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聘问朝贡。《汉书·匈奴传下》:“今既享单于聘贡之质,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拥有罪之臣而絶慕义之君也。”
“聘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国家或部族间的外交礼仪活动,具体含义如下:
聘贡(拼音:pìn gòng)指古代诸侯或附属国通过“聘问”和“朝贡”两种形式与中央政权或其他国家建立联系的行为。其中: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匈奴传下》的记载:“今既享单于聘贡之质,而更受其逋逃之臣……”,反映了汉代与匈奴之间通过聘贡维持外交平衡的史实。
聘贡制度是古代中国“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经济交换(如贡品与赏赐),也承载政治象征意义(如确认等级秩序)。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制度,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研究古代外交体系的文献。
聘贡(pìn gòng)是一个汉语词语,有几个不同的意思。
一是指选拔、聘用人贡给国家或皇室任职。古代的贡生通过科举考试被选中,成为贡士后会被任命为官员、教师或国家官方的学者。他们被视为聪明有才华的人,并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另一个意思是给予一定的贡品或礼物作为表示尊敬或致谢之意。古代国家或皇室会从各地收取贡品,作为对其忠诚或欠下的恩情的回报。同时,人们也会向重要人物或帮助自己的人送上贡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聘(pìn):拆分为立(lì)和车(chē),共9画。
贡(gòng):拆分为贝(bèi)和工(gōng),共11画。
聘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贡生制度。贡生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在繁体字中,聘贡分别写作嚬及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聘的一种写法为「丿立丿」,贡的一种写法为「癶貝」。
1. 他通过高考成为一名聘贡科状元。
2. 国家向各地征收聘贡,作为皇室的贡品。
聘请、贡献、贡金、贡奉、贡品
征召、选派、任命、奉献
免职、解除、拒绝、收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