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器总称。《北齐书·高季式传》:“ 季式 兄弟贵盛,并有勋於时,自领部曲千餘人,马八百匹,戈甲器仗皆备,故凡追督贼盗,多致克捷。”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鎧胄,极今古之工巧。”《明史·流贼传·李自成》:“官军败於 罗家山 ,尽亡士马器仗,总兵官 俞冲霄 被执。”
(2).特指棍棒之类。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四折:“你不认他罢了,却拏着甚些器仗打破他头,做了破伤风身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他是别处人,你不认他罢了,拿甚么器仗打破他头?”
(3).指帝王所用的仪仗器具。《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令将士到 王庆 宫中,搜掳了金珠细软,珍寳玉帛,将违禁的龙楼凤阁,翠屋珠轩,及违禁器仗衣服,尽行烧毁。”
“器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有所差异,需结合具体用法分析:
武器总称
主要指古代军事装备的统称,如《北齐书》记载“戈甲器仗皆备”,《梦溪笔谈》也提到“器仗鎧胄”涵盖武器与护甲。现代可泛指兵器类物品。
特指棍棒类器械
在部分文献中,如《水浒传》描述焚烧“违禁器仗”,此语境下“器仗”特指棍棒等近战武器。
帝王仪仗器具
指古代帝王或官员出行的仪仗队所用器具,包括旗帜、伞扇、兵器等,如《明史》提及李自成军队缴获的仪仗器仗。现代也用于国家典礼中的仪仗队装备。
注意:查字典中提到的“形容人有才能”属于成语化引申义,但这一用法在多数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与“器宇轩昂”等词混淆。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
《器仗》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代为兵器和防卫所准备的器械。它可以泛指任何形式的武器、装备或工具,用于解决战斗或防御的需求。
《器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力”,共有9个笔画。
《器仗》一词来源于典籍《左传·隐公二十一年》:“壹建室器仗。”这里的“器仗”指的是一些公共场所准备的武器和工具。
《器仗》的繁体字形为「器仗」。
在古时候,字形有所不同,但发音和意义相同。例如,器的古字形为「大」加上「月」,而仗的古字形是「人」加上「八」。
1. 城墙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器仗。
2. 在战场上,他熟练地使用各种器仗。
1. 器具:指用来完成特定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2. 仗义:指信守正道、忠于正义。
3. 仗势:指借助权势或优势来欺负他人。
武器、兵器、战具
和平、无害、友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