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陶器的意思、陶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陶器的解释

[pottery;earchenware] 用粘土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于 950—1165°C下烧制而成的物品,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

详细解释

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兵察帝主院中茶,茶必市 蜀 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陶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手工制品之一,从汉语词典及专业角度可定义为:

一、基本定义与材质工艺 指用黏土(或陶土)为主要原料,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器具。《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其核心为“黏土烧制的器皿”,强调其以天然矿物为基材,通过物理塑形与高温化学反应(通常在600°C—1200°C)固化的制作本质。这一工艺过程使其区别于未烧制的土器与高温瓷化瓷器。

二、分类与特征

  1. 无釉陶器:表面未施釉,依靠胎体本色与烧成色泽呈现质感,如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灰陶、黑陶。以仰韶文化彩陶为代表,其矿物颜料绘制纹饰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2. 釉陶器:表面施低温铅釉(如汉绿釉、唐三彩),釉层光亮但胎体未完全瓷化,吸水率高于瓷器。汉代铅釉陶标志着釉彩技术的突破,为后世瓷器发展奠定基础。

三、工艺与文化意义 传统陶器制作涵盖手塑、轮制、模制等成型技法,以及窑炉控温、釉料配制等关键技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陶器不仅满足日用需求(如炊具、储器),更承载祭祀、丧葬、艺术功能。“陶瓷之路” 见证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其工艺与审美深刻影响东亚及世界物质文明。

四、考古与艺术价值 考古学中,陶器是判定文化类型与年代的核心标尺。其形制、纹饰、工艺的演变,如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直观反映史前社会技术水平与审美观念,被公认为研究古代社会形态的“活化石”。

网络扩展解释

陶器是人类利用黏土或陶土烧制而成的器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陶器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手工或机械成型后,在高温(950–1165°C)窑内烧制而成的多孔器具。其特点包括:

  1. 质地特性:不透明、吸水性强、叩击声混浊,通常比瓷器粗糙;
  2. 外观分类:可分为无釉陶(如原始陶器)和施釉陶(如汉代釉陶);
  3. 常见用途:早期主要用于盛水、烹饪,后期扩展到祭祀、陪葬及装饰领域。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出现,如中国大地湾文化的人头形彩陶瓶;
  2. 技术演进:
    • 早期:手工捏制,露天篝火烧制(约900°C);
    • 中后期:发明陶轮塑形,窑炉温度提升至1000°C以上;
  3. 地域特色:
    • 黄河流域:彩陶(仰韶文化)、黑陶(龙山文化);
    • 长江流域:印纹硬陶;
    • 其他:希腊红陶、罗马黑陶等。

三、制作工艺

主要流程包括:

  1. 选材:高岭土、赤陶土等不同黏土类型;
  2. 成型:手塑、轮制或模制;
  3. 装饰:刻划、彩绘(如汉代双虎纹陶壶)、压印等;
  4. 烧制:分素烧(无釉)和釉烧,温度影响最终硬度与色泽。

四、文化意义

  1. 文明标志:代表人类首次改造自然材料,推动定居生活发展;
  2. 艺术价值:如唐三彩、大汶口灰褐陶鬲等兼具实用与审美;
  3. 历史见证:通过陶器形制与纹饰可追溯古代社会形态与技术变迁。

提示:如需了解特定时期或类型的陶器案例,可参考来源中的考古发现(如提到的仰韶文化彩陶瓶)。

别人正在浏览...

哀惶边候鄙国参豫层山朝奏夕召城区赤马劫赤族冲力舛谬地角天涯东睃西望焚风奉令革修孤学坠绪衡虑困心合音字黄金入柜建交胶杯解役季妹絶处逢生居落磕瓜良楛练祥撩拨陵折凌烟像啰巷拽街率身梅村祭酒明媚冥穷能文能武泥掌千秋之后齐冠清风朗月青红齐色三蓬审释室孙水光山色税说私盟邃屋啼謼铜面头緑吐字蔿国慰荐卧式镗牀乡邨鲜装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