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枏 ”。植物名。花供观赏,叶可入药。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三色石柟花, 衡山 石柟花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亦有无花者。” 清 王灼 《游歙西徐氏园记》:“臺高二寻,其上正平,可罗坐十餘人,旁植梅、檜、竹、柏、石枏甚众。”参见“ 石南 ”。
“石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石柟(亦写作“石枏”)是蔷薇科石楠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可供观赏,叶片可入药。其花朵颜色多样,唐代文献记载衡山石柟花有紫、碧、白三色,花型大如牡丹。
文献记载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及清代王灼《游歙西徐氏园记》均提到石柟的种植与观赏价值,说明其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常见性。
石柟的叶片在传统医学中被用作药材,但具体功效需参考专业医药典籍,网页中未详细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石柟”被引申为成语,形容人如石头般坚定不移的品格,并关联明代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石楠”或其他词汇存在混淆,建议结合权威成语词典进一步考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植物特性或历史典故,可查阅《酉阳杂俎》《中国植物志》等专业资料。
石柟(shí nán)是一个汉字,由石和柟两个部分组成。石是部首为石的汉字,代表石头或岩石;柟是部首为木的汉字,意为柚木的树皮或木板。
石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广韵》一书,是古代文字中的一个拼音字。此外,石柟也是一个古时称谓,用来形容某些特定类型的石头或岩石。
石柟的部首拆分为:“石”和“柟”。石字的部首是石,意为石头。柟字的部首是木,意为木板或柚木。
石柟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石字有5画,柟字有7画。
繁体字“石柟”与简体字一样,使用相同的部首组合,仅形状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写法中,石和柟的形状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然而,其基本构造和含义均与现代保持一致。
1. 古代常用石柟建造房屋的框架。
2. 在这座园林中,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形态独特的石柟。
组词:石头、柟木、岩石。
近义词:石材、石料、石头。
反义词:金属、水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