嚆矢的意思、嚆矢的详细解释
嚆矢的解释
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庄子·在宥》:“焉知 曾 史 之不为 桀 跖 嚆矢也。” 成玄英 疏:“嚆,箭鏃有吼猛声也。” 唐 陈越石 《太甲论》:“ 司马 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 伊 不 周 ,其终也未尝不 羿 不 浞 ,皆取 伊 周 以为嚆矢也。《孟子》曰:‘无 伊尹 之心则篡也。’有旨哉!”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肃宗》:“推其本原, 刘文静 实为厉阶,仅免於危亡,且为愚夫取灭之嚆矢,不亦悲乎!”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而这二次成功的演出,也就成了后来 中国 话剧运动的嚆矢。”
词语分解
- 嚆的解释 嚆 ā 呼叫:嚆短(响箭射出后,声音先到而箭后至,喻发生在先的事物或事物的开端)。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矢的解释 矢 ǐ 箭:流矢。弓矢。有的(?)放矢。矢镞。 誓:矢志不渝(发誓立志,永不改变)。 正直:矢言(正直的言论)。 陈列:“公矢鱼于棠”。 施布:“矢其文德”。 古代投壶(一种娱乐活动)用的筹。 古同“
网络扩展解释
“嚆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āo shǐ,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本义与比喻义
- 本义:指“响箭”,即发射时声音比箭身先到达目标的箭。
- 比喻义:因响箭声先于箭至,故引申为事物的开端、先声或先行标志。例如:“这次演出的成功,成为后来中国话剧运动的嚆矢”。
2.出处与典籍引用
- 最早见于《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意为:怎知曾参、史鰌不是夏桀、盗跖的先导?)。
- 清代王夫之等学者在著作中也曾使用该词,强调其“开端”之意。
3.近义词与关联词汇
4.用法示例
- 比喻事物开端:
“《孟子》曰:‘无伊尹之心则篡也。’有旨哉!司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伊不周,其终也未尝不羿不浞,皆取伊周以为嚆矢也。”(唐代陈越石《太甲论》)
“嚆矢”兼具具体与抽象含义,既指响箭这一实物,又通过其特性引申为象征性概念,适用于文学、历史等语境中描述事物的起源或先驱性事件。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二
嚆矢(hāo sh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嚆矢,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勇敢和果断。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矢(shǐ),总共有13个笔画。嚆矢来源于《诗经》中的《召南·嚆矢》篇,原意为射出箭的神速。在繁体字中,嚆矢的写法为「嚆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嚆矢的字形稍有不同。它可以写作「㭪」,其中「㭪」由两个部首组成而成:口和失。这种写法着重强调了箭矢的飞速射出,与现在常见的「嚆矢」字形不同。
下面是一个使用嚆矢的例句:他在冲锋陷阵的时候展现出嚆矢的勇气与果断。
与嚆矢相关的词汇有:
- 嚆矢之勇(hāo shǐ zhī yǒng):形容人勇敢果断,毫不犹豫。
- 嚆矢之志(hāo shǐ zhī zhì):指立下志愿后果断行动的决心和准确判断。
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勇敢、果断来替代嚆矢。另外,反义词则可使用胆怯、犹豫来相对应。
总之,嚆矢是一个形容人勇敢果断的词语,它可以写作「嚆矢」或者「㭪」。嚆矢源自于《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形容人在关键时刻的果敢表现。与嚆矢相关的常用词汇还包括「嚆矢之勇」和「嚆矢之志」。近义词有勇敢、果断,反义词有胆怯、犹豫。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