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释蹻 ”。
“释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王褒的《圣祖得贤臣颂》:“离疏释蹻而享膏粱”,其中“释蹻”即“释屩”,描述贤者出仕后摆脱粗陋生活。宋代陆游《修史谢丞相启》和清代龚自珍文中也沿用此喻。
多用于古文或历史语境,现代汉语已罕用,但可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中。
《释屩》是指解开脚上的鞋子,脱去鞋履的意思。
《释屩》的部首是“尸”,总笔画数为5。
《释屩》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可追溯至《庄子·秋水》一章。在该段文字中,有一句“解履释尸”,后来人们就将其拆开使用,“束履”的意思是绑住鞋子,而“释尸”则是解开束缚,脱下鞋子。
繁体字为釋屨。
在古代汉字中,《释屩》的“屩”字的写法多样,可以写作“⺁左工”、“壴犬”或者“犬壴”。
他走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把鞋子解下,释屩片刻休息。
释放、解放、解除、解开等。
脱鞋、脱履。
束缚、束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