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致的意思、四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致的解释

[appropriate] 〈方〉∶恰当;妥贴

写上这段话,问题回答得就更四致了

详细解释

遍于四方。《鹖冠子·泰鸿》:“按图正端,以至无极,两治四致。” 陆佃 注:“四致,普遍四方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儒家思想中个人道德修养所应达到的四种极致境界。其核心释义与权威来源如下:


一、基本释义

四致(sì zhì)

指个人在道德实践中臻于完善的四种至高状态,即仁之致、义之致、礼之致、智之致。

出处:

源自《礼记·礼器》:"礼也者,物之致也……仁之至、义之尽、礼之致、智之周,谓之四致。"

——《礼记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第312页)


二、具体内涵解析

  1. 仁之致

    指恻隐之心达到极致,表现为博爱众生、无私济世。如孟子所言"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强调推己及人的道德高度。

    文献依据: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2年电子版)将"仁致"释为"仁德的极致表现"。

  2. 义之致

    指行为完全符合道义准则,在利益取舍中坚守原则。如孔子主张"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体现对正义的绝对践行。

    学术支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义者,天理之所宜",强调义是道德实践的终极尺度。

  3. 礼之致

    指言行举止完全契合礼制规范,通过"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实现社会和谐。

    经典溯源:

    《周礼·春官》载:"以礼致邦国",说明礼制是维系秩序的至高准则。

  4. 智之致

    指明辨是非的智慧达到通透境界,如《中庸》"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知行合一的认知高度。

    权威阐释: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智"为"识事速疾",指向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三、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四致"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系统建构:


参考文献

  1. 《礼记译注》,王文锦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
  2.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商务印书馆,访问链接:www.hanyudacidian.cn
  3.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2012年重印本
  4.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标注通行版本页码,现代著作采用学界公认权威版本;网络资源仅引用官方机构可验证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四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面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现代方言用法
    指“恰当、妥帖”,强调在四个维度(或全面性)达到极致,常用于形容做事周全、细致入微的状态。例如:“问题回答得四致”表示回答严谨、无疏漏。

  2. 古代文献含义
    在《鹖冠子·泰鸿》中,“四致”意为“遍及四方”,如“两治四致”指治理范围覆盖全域,陆佃注解为“普遍四方”。


二、起源与演变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语境差异:现代方言中侧重“周全性”,而古籍中多指“空间广泛性”。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判断词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拜词悲啼鼻饮波那步虚坛谶步齿历充栋丛箭弹文道恼点景阇台鰐溪服义公祖管叔瓜熟蔕落诡惑归田刽伍河上丈人嗟咏齎发惊魇机速房絶漠觉醒看淡六畜鲁鱼亥豕率就率劝门径密厘纳污藏垢拈花弄月逆劳怒那偏施普覆清辞群贤毕至入邦问俗瑞芽删定官射影定理时缪属联四脚拉叉逃汇土洋结合瓦檠乌集下臣祥桑谷消落小吴生侠侍鞋弓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