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理补叙。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固 后坐 竇 氏事,卒於 洛阳 狱,书颇散乱,莫能综理。其妹 曹大家 ,博学能属文,奉詔校叙。”
“校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献整理领域,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拼音为xiào xù(注音:ㄒㄧㄠˋ ㄒㄩˋ),指对古籍进行校勘与补叙的双重工作。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古今正史》:班固去世后,《汉书》因散乱无法整理,其妹班昭(曹大家)奉诏“校叙”,即既校勘文字又补全内容,最终完成这部史书编纂。
主要用于古代学者、藏书家的文献整理工作,尤其针对手抄本时代易出现的文本错漏问题。例如:
相关解释可进一步查阅《史通》原文或汉典()、JSON中文网()等古籍研究平台。
《校叙》是指对某一事件、故事或情节进行详细描述和叙述的文学作品。
《校叙》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木”和“序”两个部首,其中“木”表示木材、树木、木质等内容,“序”表示事物的次序、顺序、先后。
《校叙》的笔画总共有11画。
《校叙》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文献和记载。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文字来记录和记述各种事件和故事,以便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其中,对于复杂或重要的事件,需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叙述,这就形成了《校叙》这个词。
《校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校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校敘」的写法基本与现代相同,仅在字形上可能有些微差异。
他以生动的文笔写下了一篇《校叙》,让读者们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个故事的发生。
1. 校对:对书籍、文稿等进行核对和修改。 2. 叙事:用文字、口述等方式进行事情的叙述。 3. 校勘:对文献、笔记等进行核对和校对。
1. 记叙:记述事情的经过和细节。 2. 叙述:详细叙述某一事件或情节。
简略:简洁而不详细地叙述。
绊翻阪阻飙歘撤退持律赤卫军媰妇淳濯次前大略得隽雕轮吊桶冬衣废物利用丰爵风闻棡鼓曲歌风亭长古峭寒梭欢庆将无作有结屋酒税极恶不赦冀幸看囊钱壳子困寠狼顾蜡丸体濂洛关闽脟圈历録飗飗美曼南箕齐轨骑鲸秦皇岛市日游神桑干扫听尚右慎察摄守诗将霜涛厮隶丝行踏子梯肥退慑土市伪凤僞物务法弦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