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 季孙 之 费 、 孟孙 之 成 、 叔孙 之 郈 ,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预 注:“三都, 费 、 郈 、 成 也。”
(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 、 卫 、 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诱 注:“三都, 赵 、 卫 、 魏 。”
(3).三个都城。 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 长安 为西都, 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 、 吴 都 建业 、 魏 都 邺 。《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吴 、 魏 也。”
(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广都 、 新都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广都 、 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 , 蜀 有三都,谓 成都 、 广都 ,此其一焉。”
(6).三个都城。 唐 都 长安 , 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
(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 唐 齐己 《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 清 彭极 《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 汀 ( 福建 长汀 )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三都”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历史都城概念 《汉语大词典》记载,“三都”特指东汉时期的三座都城:洛阳(东都)、长安(西都)及宛城(南都),该称谓源于东汉张衡《南都赋》对宛城地位的提升(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唐代则演变为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晋阳的行政体系,见于《新唐书·地理志》。
文学名篇指代 西晋左思所作《三都赋》为古代文学经典,分别描述三国时期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今南京)的盛况,曾引发“洛阳纸贵”现象(来源:《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
现代地理名称 当代“三都”主要指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系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其地名源于清代“三脚屯”的雅化(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历史文献及使用场景作具体释义。
“三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主要解释:
春秋鲁国三都
东汉三都
三国时期三都
唐代三都
以上内容综合了史书、文学作品及地方志记载,若需完整文献来源可查阅《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暗藏杀机白玉霜宝船澄深大羹玄酒澄汰独松关感言高步阔视公民光霁寒薄旱海何乐而不为华剧花罗祸端家骥人璧嘉庆子阶历饥渴交攻精白九合一匡峻阻开印叩栧酷祸蟉屈六藏流杀浏阳纶綍美如冠玉明靡摩侯罗葩卉排击瓢箪破斧铺眉蒙眼谯阁顷来鬈毛羣盲忍虐人小鬼大上坐蛇入筩中曲性在松隧肃雍叹慜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庭氏豚栅图载外县无上乘相摩啸鸣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