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riorum] 汇集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做书名,如《诗经集注》
见“ 集注 ”。
(1).亦作“ 集註 ”。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唐 颜师古 《<汉书>序例》:“《汉书》旧无注解,唯 服虔 、 应劭 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 晋灼 ,集为一部,凡四十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元史·杨恭懿传》:“后得 朱熹 集註《四书》,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章句集注》:“ 朱子 作《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註,其名非创也。”
(2).汇集流注。 梁启超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赤道下之热流,其行於北半球者,常以大陆东岸为归宿之地…… 墨西哥 正在热流集注之区,温度最盛。”
(3).犹集中。 茅盾 《子夜》十五:“﹝ 玛金 ﹞精神只集注在一点:她的工作,她的使命。”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全课堂的眼光都集注于 乐华 和 大文 两人。”
(4). 宋 代铨选授官的一种制度。由铨选负责官员召集铨选合格者注授官职。 宋 赵昇 《朝野类要·馀记》:“集注:左右选注闕,集长贰廷坐,而下列愿注授之人,高唱其闕而问之,以授窠闕。”《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五年》:“应係旧籍人子弟许到闕者,见讫赴部,令预集注三次;集满不受差遣者,将与直差。”
集注(jí zhù)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汇集历代学者对某部经典著作的注释,并进行系统编纂的学术著作形式。此类"集注"通常保留各家观点,有时附编纂者的按语,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资料。
权威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598页将其释为:"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释,有时附上编者见解的著作。"
典型例证: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即为典范,该书整合汉唐以来学者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解,成为元明清科举标准读本。
指在书籍或文本中,将注释内容集中编排于章节末尾或全书结尾处(与"脚注""旁注"相对)。这种形式便于读者对照查阅,常见于学术出版物。
权威出处:
《辞海》(第七版)"集注"词条说明:"注释形式之一,与随文夹注相对,指注释文字集中置于篇、章或全书之后。"
应用场景:
如王力《古代汉语》教材采用"集注"体例,每单元后附集中注释,避免正文中断。
词源演变:
"集注"最早见于宋代目录学著作,如《直斋书录解题》记载《周易集注》十卷,反映宋代学术集大成之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进一步规范其体例,强调"荟萃众说,辨章学术"的核心特征。
“集注”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动词用法:集中注意力
指将精神、目光等集中于某处或某事物。常见于描述专注学习、工作或观察的场景。
示例:
二、名词用法:文献注释的汇集
特指汇集前人对某部典籍的注解,并可能加入个人见解的学术整理形式,多用于书名。
示例:
区别与关联:
两种含义均含“汇聚”之意,但前者强调精神层面的专注,后者侧重学术性整理。现代语境中,动词用法更常见;名词用法多出现在古籍研究领域。
爱人儿暗桩败德辱行白日梦不关紧要橙丁臣礼摧枯拉腐道首电子音乐颿樯封墓覆海移山干傺干浅功费龟儿邗沟焕朗谏劝脚搭着脑杓系带咭哩咕哝进鬭咎谪开玩笑闚涉阔辟拉包月连闼洞房联席寥远留客住罗浮山蛮腰猛干门侍密言麑卵盘博瞥映乾心雀瓢荣勋三倍三司数九寒天书林嗣音台使谈道团纱卫戍危滞武弁乌漉秃咸草销凝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