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节的意思、使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节的解释

(1) [minister;diplomatic envoy]∶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外交代表;一国派往另一国办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节和领事

(2) [tally]∶古时指使者所持的符节

详细解释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 宋 徐铉 《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诗:“我持使节经 韶石 ,君作閒游过 武夷 。”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汉 使节法冠,欲如 伍被 计。” 唐 杜甫 《严中丞枉驾见过》诗:“ 川 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张工部庙》诗:“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诗:“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使节”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一国派驻他国的外交代表,或临时派遣处理事务的官员。现代外交体系中,分为常驻使节(如大使、公使)和临时使节(如特派谈判代表)两种类型。

二、词源演变

  1. 古代符节:最初指使者出使时持有的竹制符节信物,象征君主授权。《周礼》记载不同地形国家使用虎节、人节、龙节等不同形制的符节。
  2. 职能转变:汉代起逐渐代指出使的官员本身,如《史记》记载淮南王伪造汉使节法冠的典故。

三、核心职责 现代使节主要承担五大职能:代表派遣国行使主权、保护本国公民权益、与接受国政府交涉、调研当地情况、促进双边友好关系。例如当代大使需定期向本国政府提交驻在国形势报告。

文学印证:杜甫诗句“川合东西瞻使节”,既体现唐代使节的地理巡查职能,也印证该词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二

使节的意思

使节(shǐ jié)指的是一个国家派遣到另一个国家的代表团,负责传递重要的消息、进行外交交流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会议。

拆分部首和笔画

使节的拆分部首为“人”和“言”,部首笔画数分别为2和7。

来源

“使节”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追溯到《左传·宣公十年》:“使享于宋,宋其使还。”意为派遣使者到宋国,宋国的使者返回。

繁体

繁体字“使節”和简体字“使节”是同一个词,只是书写形式上的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变化,使节在古代常被写作“使者”。

例句

1. 这位使节代表国家向对方传达了友好的意愿和合作的愿望。

2. 作为一名使节,他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

组词

使命、使臣、派遣、外交、外交官

近义词

外交使节、使者、特使、大使

反义词

接待方、宾客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