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节的意思、使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节的解释

(1) [minister;diplomatic envoy]∶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外交代表;一国派往另一国办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节和领事

(2) [tally]∶古时指使者所持的符节

详细解释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 宋 徐铉 《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诗:“我持使节经 韶石 ,君作閒游过 武夷 。”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汉 使节法冠,欲如 伍被 计。” 唐 杜甫 《严中丞枉驾见过》诗:“ 川 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张工部庙》诗:“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诗:“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节”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和引申义三个层面进行权威解释:

一、字源与本义

“使节”由“使”与“节”二字构成:

二、引申义:外交代表

随着词义演变,“使节”转指受国家委派执行外交任务的官员:

  1. 古代含义:

    指代持节出使的使者本身。如《周礼·秋官》中“掌邦国使节之职”,此处“使节”已兼具凭证与使者双重含义。

  2. 现代含义:

    专指一国派驻他国的常设外交代表机构负责人,如大使、公使。中国外交部定义“使节”为“由国家元首任命、代表国家驻外履行外交职责的最高官员”。

三、比喻用法

在文学语境中,“使节”可喻指传递信息或象征意义的媒介。如将候鸟称为“季节的使节”,赋予其自然信使的象征意义。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对“使节”的现代释义及用法规范。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考释“使”“节”字源。
  3. 《汉书·张骞传》,中华书局:古代使节凭证的历史记载。
  4. 中国外交部官网:外交术语中“使节”的官方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

“使节”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一国派驻他国的外交代表,或临时派遣处理事务的官员。现代外交体系中,分为常驻使节(如大使、公使)和临时使节(如特派谈判代表)两种类型。

二、词源演变

  1. 古代符节:最初指使者出使时持有的竹制符节信物,象征君主授权。《周礼》记载不同地形国家使用虎节、人节、龙节等不同形制的符节。
  2. 职能转变:汉代起逐渐代指出使的官员本身,如《史记》记载淮南王伪造汉使节法冠的典故。

三、核心职责 现代使节主要承担五大职能:代表派遣国行使主权、保护本国公民权益、与接受国政府交涉、调研当地情况、促进双边友好关系。例如当代大使需定期向本国政府提交驻在国形势报告。

文学印证:杜甫诗句“川合东西瞻使节”,既体现唐代使节的地理巡查职能,也印证该词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扳龙附凤臕浇簸顿不支蔡女撤蔀鸱义出口加工区出线单务眈悦低薄滴答豆面斗牛服翻录服汙刮脸皮晷候古语海扇洪渊唤做会客假模假式焦枣靖深圈肥溃腐连策麟胶流连忘反虏使虑虒尺玛瑙茂年没头告示门阶户席莫敢谁何木制品炮食辟回千万凄炯青白夫岂特日无暇晷桑蠹盛寒圣先失几死间私枭睢苑所由官桃夭之化万原芜荑先日虾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