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义的意思、鸱义的详细解释
鸱义的解释
谓丧失天良的行为。《书·吕刑》“ 蚩尤 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鴟义姦宄。” 孙星衍 疏:“或今文‘鴟义’为‘消义’。《广雅·释詁》云:‘消,灭也。’则‘消义姦轨’,或为消义善而干轨法也。”一说谓盗贼状如鸱枭。参阅 孔颖达 《尚书正义》引 汉 郑玄 说。 王闿运 《诏建定兴鹿壮节祠碑》:“长算不从,羣 苗 鴟义,遂杀招安二官,连夺州县。”
词语分解
- 鸱的解释 鸱 (鴟) ī 古书上指鹞鹰:鸱张(嚣张、凶暴,像鸱张开翅膀一样)。鸱视(昂首而视,如鸱欲有所攫取)。鸱顾。鸱目虎吻(形容相貌凶恶)。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 义的解释 义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鸱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源自《尚书·吕刑》,主要用于描述违背道义、凶残暴虐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鸱”指鸱枭(猫头鹰、鹞鹰等猛禽),象征凶残;“义”通“仪”,此处指行为或表象。
- 整体含义:字面可理解为“如鸱枭般凶残的行径”,引申为丧失天良、奸邪暴虐的行为。
2.典籍出处与注解
- 《尚书·吕刑》记载:“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
- 孙星衍疏认为“鸱义”或为“消义”,即“消灭道义”,指破坏伦理纲常。
- 郑玄注解(引自孔颖达《尚书正义》)则解释为盗贼状如鸱枭,形容暴徒的凶残本性。
3.现代延伸理解
- 比喻用法:常用于批判背信弃义、残暴不仁之人或行为,如古代文献中形容叛乱者、奸臣等。
- 文化意象:因“鸱”在传统文化中多与负面形象关联(如“鸱鸮”喻恶人),强化了该词的贬义色彩。
4.相关词义辨析
- 鸱单独释义:
- 鸟类:鹞鹰、猫头鹰;
- 器物:皮革酒囊(“鸱夷”的简称);
- 通假字:同“侈”,表奢侈。
“鸱义”是带有强烈批判性的古语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指向违背伦理的暴虐行径。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尚书》注疏及汉唐学者的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鸱义
鸱义(chī y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鸟”,意思是鸟类;第二个部首是“义”,代表义理、义务等含义。根据笔画顺序,鸱的部首是一,义的部首是人。
鸱义这个词的来源与《庄子》中的一句话有关:“夫鸟则飞,兽则走,腓则前后反,如有志与?”这句话表达了不同事物根据各自的本性行动的意思,其中腓就是指鸱,所以后来人们用鸱义来表示“按本能行动”。
鸱义的繁体字是“鴟義”。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鸱义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金文中,形状比较独特,鸱字的“鸟”部分是一个鸟的侧面轮廓,下方是直线表示脚。而义字的“人”部分则是两条竖线。
例句:
1. 他的行动完全是鸱义的,没有任何计划或目的。
2. 这个角色的动作是鸱义进行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训练来提高。
鸱义的近义词是按本能、本能和直觉。相反义词是按计划、理性行动和有目的。
别人正在浏览...
帮差爆仗闭音节剗期朝爽弛罟春阁词清讼简麤布存留靛蓝滴漏帝所端右笃仁独学寡闻芳芷風雨如磐孤居过中不食海鳌呵呵混补漷县旧业考虑阑遗老在行犂明犁头马上人迷颩模登闽剧谋策目眼闹啾啾拼伙慊如覃霈奇涩裘敝金尽驱羊旧节擅利傻头傻脑设诡圣淑示短守国霜蟹疏记顺助蜀黍掏唤桃李遍天下搯膺荼缓退军违难务法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