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邑名。 春秋 齐 地。故址在今 山东省 长清县 东南。《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 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 石窌 。”后用以泛指封地。 唐 张说 《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封其 石窌 ,俾承土宇之荣;表以金章,永閟珩璜之饰。” 明 唐顺之 《贺陈吏部父母荣赠》诗之二:“为问天书宠,何如 石窌 封。” 王闿运 《上征赋》:“稽 石窌 之故邑,嘉造次之嫺雅。”
“石窌”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词义
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部。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侯曾将石窌作为封地赏赐给辟司徒之妻,后引申为封地的代称。
文化象征与成语用法
在成语中,“石窌”被赋予象征意义,形容人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例如“石窌可断,志不可夺”,强调即使如石碑般坚硬的事物被摧毁,信念仍不改变。
读音与字形
历史背景
该地因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闻名,现属长清区,具体遗址尚存,但需结合考古资料进一步考证。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地理考证或文献出处,可查阅《左传》及相关地方志资料。
《石窌》是一个组合词,它包括两个部分:石和窌。石是指岩石、石头,窌是指纪录、记载。因此,石窌可以理解为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纪录。
石字的部首是石,它位于字的左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存在。矣字的部首是矢。石字的笔画数为5,而矣字的笔画数为3。
石窌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常用石头作为纪录和记载信息的工具。通过在石头上刻写文字,可以使得信息更加持久和不易被破坏。因此,石窌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留下了石窌。
石窌的繁体字为「石誌」,它在繁体字中保留了原来的字形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石窌的古代写法是将字形直接刻在石头上,因此没有特定的规范字形和书写顺序。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石窌会有不同的字形和笔画。
他在山上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窌,上面刻有几百年前的文字。
石碑、石刻、石头、石壁、石窟
碑文、碑铭、刻石、铭刻
纸窌、电子记录、书籍、日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