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的意思、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的解释

比喻面临危急,当弃小以全大。语本《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帝梦手持刀自割落十指,恶之,告 徽 及 杨侃 , 徽 曰:‘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割指亦是其类,乃吉祥也。’”亦省作“ 蝮螫解腕 ”。 元 王恽 《双庙怀古》诗:“二公明此机,死守誓不变。虽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深刻,常用来比喻在面临重大危机或祸患时,为了保全整体或根本利益,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局部牺牲的决绝态度和智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面意思

二、 比喻义与核心内涵 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其强烈的比喻意义:

  1. 面临极端危机: 形容事态极其危急,如同被毒蛇咬中,危害迫在眉睫且后果严重(毒发身亡)。
  2. 当机立断的必要性: 在危急关头,犹豫不决只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毁灭(毒液扩散)。必须迅速做出判断和行动。
  3. 局部牺牲以保全局: 为了保全最重要的部分(生命、根本利益、大局),必须果断地舍弃次要的、已被损害或可能危及全局的部分(手腕)。这是一种深谋远虑的“弃卒保车”策略。
  4. 决绝与勇气: “解腕”这一行为本身充满了悲壮色彩,体现了壮士非凡的勇气、魄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三、 典故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陈泰传》。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陈泰在狄道被蜀将姜维围困时,劝说大将军司马昭放弃救援狄道,以免陷入更大危机时所说的话:

“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 古人言之,非虚也。今陇右之害,过于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陈泰以此比喻,说明魏国在陇右地区面临的威胁(姜维大军)比毒蛇咬手还要危险,为了保全整个魏国的军事力量(“全身”),应当果断放弃难以坚守的狄道(“解腕”),占据险要自保,等待时机再图救援。

四、 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常用于描述: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丰富、释义最权威的大型工具书之一,对成语的释义、出处有详细考据。其对“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的收录和解释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2. 《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为专门收录和解释成语的权威辞典,该书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语义、出处(引用《三国志》)及用法,是理解成语的重要依据。
  3.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作为原始出处的正史文献,中华书局出版的权威点校本《三国志·魏书·陈泰传》是考证该成语来源的最根本、最可靠的历史依据。其中明确记载了陈泰的原话。
  4. 《中国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另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成语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其释义严谨,注重考源,对该成语的解释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是一个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成语,它教导人们在面对极端危险和重大抉择时,要有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智慧,懂得舍弃局部以保全整体,强调当机立断和牺牲精神在应对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现详细解释如下:

一、出处与字面含义

二、比喻意义

比喻在危急关头,需当机立断舍弃次要部分以保全整体,强调决策的果敢与牺牲精神。例如:

三、延伸内涵

  1. 决断力:体现“当断则断”的魄力,如诗句“挥剑断腕血溅处,残肢落地志不挠”所述情境。
  2. 代价与保全:以小损避大害,类似“丢车保帅”的智慧。

四、近义与反义

五、应用场景

适用于描述危机处理、战略调整、资源取舍等场景。例如企业裁员自救、疫情中封控重点区域等。

附:发音与结构

此成语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文学、管理等领域,警示人们面对重大抉择时需有全局观与决断力。

别人正在浏览...

贝子昌仆当句对倒卧倒灶洞案抖动独奏州鹅管冰燔炙废品蜂鸟封畔供析管段鹤楼鸿典黄龙恢赡计禀祭仪局背康日空心枯黯诳胁两面料鬭灵蟾灵寿緑尘緑瓷麻刀马革摩诘黏结畦棱憩赏三鉴三儒唼腊虫赏号埏埴山子沙汰石弦手戟束如牛腰腾踔同是天涯沦落人同乡会途次土星湾曲温屯挝钞贤劫咸卤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