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邑名。 春秋 齊 地。故址在今 山東省 長清縣 東南。《左傳·成公二年》:“ 齊侯 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 石窌 。”後用以泛指封地。 唐 張說 《贈吏部尚書蕭公神道碑》:“封其 石窌 ,俾承土宇之榮;表以金章,永閟珩璜之飾。” 明 唐順之 《賀陳吏部父母榮贈》詩之二:“為問天書寵,何如 石窌 封。” 王闿運 《上征賦》:“稽 石窌 之故邑,嘉造次之嫺雅。”
“石窌”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詞義
指春秋時期齊國的古地名,位于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南部。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侯曾将石窌作為封地賞賜給辟司徒之妻,後引申為封地的代稱。
文化象征與成語用法
在成語中,“石窌”被賦予象征意義,形容人意志堅定、不可動搖。例如“石窌可斷,志不可奪”,強調即使如石碑般堅硬的事物被摧毀,信念仍不改變。
讀音與字形
曆史背景
該地因春秋時期的曆史事件聞名,現屬長清區,具體遺址尚存,但需結合考古資料進一步考證。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地理考證或文獻出處,可查閱《左傳》及相關地方志資料。
《石窌》是一個組合詞,它包括兩個部分:石和窌。石是指岩石、石頭,窌是指紀錄、記載。因此,石窌可以理解為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紀錄。
石字的部首是石,它位于字的左邊,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漢字存在。矣字的部首是矢。石字的筆畫數為5,而矣字的筆畫數為3。
石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常用石頭作為紀錄和記載信息的工具。通過在石頭上刻寫文字,可以使得信息更加持久和不易被破壞。因此,石窌成為重要的曆史文物,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都留下了石窌。
石窌的繁體字為「石誌」,它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原來的字形和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石窌的古代寫法是将字形直接刻在石頭上,因此沒有特定的規範字形和書寫順序。不同時期和地區的石窌會有不同的字形和筆畫。
他在山上發現了一塊古老的石窌,上面刻有幾百年前的文字。
石碑、石刻、石頭、石壁、石窟
碑文、碑銘、刻石、銘刻
紙窌、電子記錄、書籍、日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