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弹章的意思、弹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弹章的解释

弹劾官吏的奏章。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笏异》:“甫退朝,则 刘 弹章已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故 吕诲 中丞弹章曰:‘外示朴野,中怀狡诈。’”《明史·刘观传》:“帝怒,逮 观 父子,以弹章示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越日,弹章交至,奉旨削职以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弹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弹劾文书。从构词法分析,"弹"取"弹劾"之义,"章"指代公文奏章,二字组合后专指官吏向朝廷呈递的检举、揭发官员过失的正式文件。

从制度史角度考察,弹章作为中国古代监察体系的重要载体,自秦汉御史制度确立后逐渐成型。明清时期,随着都察院制度的完善,弹章成为科道官员行使监察权的主要方式。其内容通常包含被弹劾官员的职务过失、违法事实及惩处建议,如《明史·职官志》记载:"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在司法实践中,弹章需遵循严格的格式规范。据《清会典》载,完整的弹章应包括具奏人职衔、被参人罪状、证据罗列及处理意见等要件。其效力层级亦存在差异,如"露章面劾"与"封章奏劾"分别对应公开弹劾与密奏两种形式。现存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弹章原件显示,这类文书多采用六行格书写,每行十七字,体现古代公文制度的严谨性。

语言学视角下,"弹章"在文献中常与"劾疏""参本"等词互为注脚。如《汉语大词典》释为"弹劾官员的奏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进一步阐释其"既是监察权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文官集团制衡皇权的制度设计"(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该词的现代使用主要见于历史研究领域,在当代公文体系中已无实际对应文种。

网络扩展解释

“弹章”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用于弹劾官员的正式奏章。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功能

弹章是臣子向皇帝呈递的文书,专门用于检举或指控官员的不法行为或失职表现,属于监察制度的重要工具。其核心目的是维护吏治清明,例如《明史》记载明宣宗曾将弹章直接出示给被弹劾的刘观父子,以示警示。

2.历史出处

3.读音与结构

4.相关术语

近义词为“弹事”(弹劾文书),反义词可对应“荐章”(举荐官员的奏章)。其使用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如《明史》案例中需经皇帝审阅后执行处置。


以上内容综合了宋代至清代的文献记载,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刘观传》《齐东野语》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枋报谒变型飙举避寒材贤草草收兵常制谗枉嘲竞称早吃家饭撤野矢出荡挫气獃悍胹合扉画凤去秦楼庚帖观覰黄泛区瓠丘嘉宾讥诋籍记久几旷浪葵倾雷奔云谲离世异俗笼篰艛船鸾冕鹿藿陆生画骂言哪门子南能北秀内馈内视牛子牌驽蹄排中律普通电报清雄钦赏璆琳热化仁庙宂积融融入物申领石碛铜官彤卢退烧万无危堕小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