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败的纲纪。《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此诗>之四》:“頽纲既振,品物咸秩。” 刘良 注:“振,整也。言頽落纲纪既整,品物皆有次序。” 唐 李白 《明堂赋》:“廓区宇以立极,缀苍顥之頽纲。” 王琦 注:“《穀梁传疏》:上下无序,纲纪頽坏,故曰頽纲。” 唐 杨士勋 《<穀梁传>序》:“拯頽纲以继三五,鼓芳风以扇游尘。”
“頽纲”是汉语词汇,指衰败的纲纪(社会秩序或法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頽”同“颓”,意为衰败、坍塌;“纲”指总绳或事物的关键部分,引申为纲纪、法度。合称“頽纲”即指败坏的社会秩序或制度体系。
文献出处与用例
补充说明
该词多见于古代诗文,强调对混乱秩序的批判与重建愿望,如“振頽纲”即整顿衰败的纲纪,恢复社会规范。
《頽纲》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失去准则或纲领,并产生严重腐化的现象。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已经丧失了原有的信仰、价值观或道德规范。
《頽纲》的部首是“豕”(猪),总共有10个笔画。
《頽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论语·述而》:“仁者乡其《頽纲》,而不!泯其玉?” 这里的“頽纲”意为失去了正确的教育和养育,丧失了美德和品行。
在繁体字中,「頽綱」这个词通过使用「綱」替代「纲」来表示,但意思和使用方式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頽纲》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繁体字的写法可能会略有差异,例如「頹綱」、「頹綱」或「穨綱」等。
1. 这个组织的领导已经变得腐败,失去了原有的理念和准则,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頽纲》。
2. 这位曾经是个有为青年,现在却沉迷于赌博和荒淫无度,真是个《頽纲》。
组词:頽败、頽唐、頽废、颓废。
近义词:腐化、堕落、颓废。
反义词:坚守、坚持、正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