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立的意思、三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立的解释

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节操》:“论曰: 范宣 之三立,德居其首;夫子之四科,行在其先。”按:“三立”乃 穆叔 之言, 王定保 误作 范宣子 。参见“ 三不朽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价值的经典命题,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一概念由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后被儒家学者发展为衡量士人成就的核心标准。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1. 立德

    指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成为道德楷模。《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修养完美的品德”,强调以仁、义、礼、智等儒家伦理为准则,如孔子“修身以安百姓”的实践。

  2. 立功

    意为建立卓越的事功成就。《十三经注疏》中孔颖达注“立功”为“拯厄除难,功济于时”,例如范仲淹治理水患、王安石变法均属此类。

  3. 立言

    指创立具有思想价值的言论著述,如《文心雕龙》所称“言立而文明”。司马迁著《史记》、朱熹注《四书》即是通过立言实现精神不朽的典范。

三立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统一追求,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总结为:“立德谓创制垂法,立功谓拯危除患,立言谓言得其要。” 这一体系至今仍被视作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三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其核心含义为人生追求的三种不朽境界:立德、立功、立言。

详细解释:

  1. 立德
    指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成为道德典范。《左传》将其列为首要,强调“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即通过自身德行影响他人和社会。现代教育中,立德也延伸为“做人”的根本,强调个人修养与责任担当。

  2. 立功
    意为建立功业,造福社会。古人认为“拯厄除难,功济于时”是立功的核心,如平定乱世、推动改革等。当代语境下,立功可理解为在各自岗位上开拓创新、建功立业。

  3. 立言
    指著书立说,传播思想真理。《左传》提出“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即言论需有深刻见解并流传后世。现代视角中,立言不仅限于学术著作,也包括通过教学、科研等途径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

现代意义与运用:

“三立”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概括,更蕴含中华文化对精神不朽的追求,至今仍对道德建设、职业发展等具有指导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期枣标志层兵噪鼻中隔不戾长眼车殆马烦乘丘承贽充给酬赛愁雾闯王垂丝殂丧兜得转哆罗呢粉鼻儿构位过款洪图黄金阙虎馆节盖解职近缘君子卫开剪开利克苦诳呼腊月雷动风行雷霆万钧犁舌狱栗斯莽荡荡溟鸿明晃晃捻烦蒲海雀屏人世沧桑三到善工山寺烧葬升腾时陋试雨首陁守相笋蒂糖纸陶葛外类王章五属献词虓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