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仪仗的赤色旗帜。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诗:“彤幢絳旃紫纛旛,炎官热属朱冠褌。”
“彤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彤幢”指用于仪仗的赤色旗帜,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盛大场面或仪仗队的装饰物。其中“彤”意为红色,“幢”则指旗帜或幡旗类物品。
唐代诗人韩愈在《陆浑山火和皇甫湜》中写道:“彤幢绛旃紫纛旛,炎官热属朱冠褌”,此处通过赤色旗帜的密集排列,描绘出山火炽烈的视觉意象。
部分资料(如)提到“彤幢”可象征国家政权或帝王权威,因其常用于皇家仪仗,红色在古代也代表尊贵与权力。但此用法在多数文献中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彤幢”常与其他仪仗器物并提,如“绛旃”(深红色旗帜)、“紫纛”(紫色大旗),共同构成古代仪仗的华丽场景。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赤色仪仗旗帜,兼具文学意象与历史文化的双重意义。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陆浑山火和皇甫湜》原文或古代礼仪制度相关文献。
《彤幢》是指高大的红色帐幕,用来指代帝王的居所或者大殿。
彤(⺍彡):部首⺍(鳥),总笔画5
幢(巾⼙):部首巾(巾),总笔画7
《彤幢》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在诗经中有一首名为《鲁颂·麟之足》的诗篇,其中一句是“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曾孙之封,于子孙述。”诗中的“于穆”一词被解释为是指堂堂正正、庄严肃穆的神圣之意。而后来人们便将这种庄严的形象联想到皇家的居住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于是将之称为“彤幢”。
《彤幢》的繁体字为「彤幢」。
在古代,彤幢的汉字写法可能并不完全一样。根据历史记载,早些时候,彤幢的写法为「彤幢」,使用的是彝文。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汉字形式。
皇帝登上彤幢,向百姓们发表重要讲话。
彤帻(tóng zhè):指帝王的冠帽
彤衣(tóng yī):指帝王的朝服
紫宸、赤诚、玉座
青幕、黑幢、白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