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裂冠毁冕的意思、裂冠毁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裂冠毁冕的解释

(1).比喻背弃王室。《左传·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辞於 晋 ,曰:‘……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南史·齐纪上·高帝》:“ 桂阳 负众,轻问九鼎,裂冠毁冕,拔本塞源,烈火焚於王城,飞矢集乎君屋,羣后忧惶,元戎无主。”

(2).比喻绝意仕进。《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3).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宋史·胡铨传》:“陛下一屈膝……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且反古復始,人心所同,裂冠毁冕之既久,而得此数公者追论 姬 汉 之旧章,寻绎东夏之成事,乃适见犬羊殊族,非我亲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裂冠毁冕”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及引申义两个层面进行阐释,并常与古代礼制和王权象征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

  1. 破坏冠冕

    “冠”指古代男子束发戴的帽子(常为贵族或官员所用),“冕”特指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如“冕旒”)。

    “裂冠”即撕裂帽子,“毁冕”即毁坏冠冕,字面指对头冠的破坏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073页。

二、引申义与典故

  1. 象征礼制崩坏与身份否定

    冠冕在古代是身份、地位和礼法的象征。“裂冠毁冕”引申为彻底背弃礼法规范或主动舍弃原有身份,含决绝之意。

    典出:《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景王使臣詹桓伯斥责晋国时,以“裂冠毁冕”喻指晋国破坏周朝分封制度,蔑视王权。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87页。

  2. 特指自毁根基或断绝关系

    在文化语境中,该词常形容主动摧毁自身赖以存在的根基,或表达与原有群体、信仰的彻底决裂。

    例:王夫之《读通鉴论》以“裂冠毁冕”批判魏晋士族背弃儒家纲常。

    来源:《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第802页。

三、核心语义总结

“裂冠毁冕”的完整含义可归纳为:

通过破坏象征身份与礼法的冠冕,表达对旧有秩序、阶级或信仰的彻底背叛与决裂,含自毁根基或主动弃绝之意。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
  3. 《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
  4. 《左传·昭公九年》中华书局点校本,2012.

网络扩展解释

“裂冠毁冕”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成语,具有多重比喻含义,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成语由“裂冠”和“毁冕”两部分组成:

二、详细解释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三层引申义:

  1. 背弃王室
    原指诸侯背叛周天子礼法,侵犯其领地。典出《左传·昭公九年》,周王使者谴责晋国“裂冠毁冕,拔本塞源”,比喻晋国违背君臣之道。

  2. 绝意仕进
    形容士人因政治动荡(如王莽篡汉)而拒绝为官,选择归隐。《后汉书·逸民传序》记载,东汉初年许多士人“裂冠毁冕”以示抗议,此用法强调对仕途的彻底放弃。

  3. 文化毁灭与民族传统背离
    指抛弃华夏文化传统,屈从异族习俗。例如《宋史·胡铨传》中用“裂冠毁冕”批判向金国屈膝的行为,暗喻文化认同的丧失。

三、用法与示例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典籍原文,或查询权威词典如汉典(来源、7)。

别人正在浏览...

拔份白招矩葆卫卑身避吏不遑不数猜祸产妇尝汤戏长筵陈平宰社村酒打春彫鎸定武石发虑符兆鹳鹅黑款衡麓花麻调嘴貛郎胡梨祸福无常教护几诃灸晒喇叭裤拉手冷翠帘眷灵根乱头粗服逻舍马台奶母皮屦迁流翘辫子启开啓开衾帱清赡剩下沈着脸时晦狮子吼説则四豁傥荡堂室檀印条据托蒙诬托诡挂涎缠弦饵像阁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