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梟县 ”。斩首悬挂示众。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故 九江 太守 边让 ,英才俊伟……身首被梟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晃 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梟县,勿使遗育。”《北史·房彦谦传》:“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梟县孥戮,国有常刑。”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属社稷倾覆,家国沦亡,父首梟悬,母躯分裂。”
枭悬(xiāo xuán)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罪犯首级砍下并悬挂示众的刑罚,属极刑的一种,旨在警示民众。以下从释义、字源及使用场景分述:
本义
“枭”指猫头鹰,因该鸟习性凶猛,古人将其首级悬挂树枝示众以驱邪,后引申为“斩首悬竿”的刑罚。《汉语大词典》释为:“枭首悬于木上示众。”
“悬”即悬挂,强调首级被高挂于市井、城门等公共场所的行为。
刑罚性质
属“枭首刑”的具象化表达,盛行于秦汉至明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尽枭其首”,指将叛乱者首级悬挂示众,彰显威慑力。
典籍记载
《汉书·高帝纪》有“枭故塞王欣头”之述,指将叛将司马欣首级悬竿警示。
明代《大明律》明确将“枭悬”列为谋逆大罪的附加刑,首级需悬挂三日以上。
文化隐喻
文学作品中常借“枭悬”渲染肃杀氛围。如《三国演义》描述董卓被诛后“枭首悬于都门”,凸显政权更迭的残酷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如古装剧台词)。其概念被“枭首”替代,但“悬”字仍保留“公开警示”的隐含意义。
参考资料: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来源标注为权威纸质文献,链接暂缺)
“枭悬”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分析:
本义:指古代刑罚中的“斩首悬挂示众”,属于示众性惩戒手段。
词源解析
文献记载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对叛乱者、重罪犯的公开处刑,兼具惩罚与警示作用。
部分资料(如)提到“枭悬”为成语,比喻“罪犯逍遥法外”。这一解释可能与“枭”象征凶悍、悬空意象结合后的引申义相关,但未见于权威古籍,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刑罚制度研究》等专业文献。
艾酒阿助白蒋包羞忍耻迸跃避者达剥极不卖查梨虿介常好道诚言迟夯痴男子抽检禄马抽水机道力恩客菲履丰康风略風律付诸广润王关阂画省蹇行见证人蛟蛕棘喉锦服进书禁营击掊俊拔连雁狸膏虑过墨水池南北军内情宁业偶烛施明排突跷怪且食蛤蜊冗滥山叫子少年中国学会神经末梢绅耆田马提要体育道德文白窝儿里横五字句消费者侠绕析辨诡辞西里西亚织工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