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錢的意思、銅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錢的解釋

[copper cash;copper coin] 圓形的方孔錢,為古時銅質輔币

詳細解釋

(1).古代銅質輔币。圓形,中有方孔,價值最小。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 清 代末年使用銅元後,逐漸停止流通。《史記·平準書》 司馬貞 述贊:“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币。”《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摸到門裡,隻見一人醉倒在牀,腳後卻有一堆銅錢。”《西遊記》第五九回:“ 大聖 拔根毫毛,變個銅錢,問那人買糕。” 丁玲 《母親》:“我們三老爺平日在世……拿銀子當銅錢花。”

(2).泛指錢財、鈔票。《水浒傳》第一○四回:“ 李助 是個星蔔家……一味撮合山,騙酒食,賺銅錢。” 魯迅 《集外集拾遺·好東西歌》:“相罵聲中失土地,相罵聲中捐銅錢,失了土地捐過錢,喊聲罵聲也寂然。” 沉從文 《蕭蕭》:“﹝ 蕭蕭 ﹞夢到後門角落或别的什麼地方撿得大把大把銅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錢是中國古代流通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貨币形态,其核心特征為圓形方孔的銅質鑄币。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進行權威解析:


一、基礎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

銅錢(tóng qián)指古代以銅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币,自秦朝統一币制後成為主要流通貨币,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6頁。


二、曆史形制演變

  1. 形制起源

    • 戰國時期出現圓形銅币(如圜錢),秦朝将“半兩錢”定為标準,确立外圓内方形制。
    • 方孔設計:便于鑄造後打磨毛邊(稱“锉錢”),提升效率。
  2. 重量與銘文演變

    朝代 代表錢币 特征
    漢代 五铢錢 首次以重量命名(約3.25克),沿用700餘年
    唐代 開元通寶 廢除重量命名,以“通寶”“元寶”為銘文模闆
    明清 制錢 官鑄标準銅錢,區别于私鑄“劣錢”

    來源: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三、文化符號内涵

  1. 民俗象征

    • 壓勝錢:非流通的“花錢”用于辟邪、祈福,如鑄“天下太平”吉語的宮錢。
    • 諧音文化:因“錢”與“泉”通(喻財源如泉湧),古稱“銅泉”。
  2. 語言影響

    • 衍生詞彙如“錢眼”(指方孔)、“孔方兄”(戲稱貨币),見《辭源》修訂本。
    • 成語“一錢不值”反映其作為價值尺度功能。

權威參考文獻

  1. 彭信威. 《中國貨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
  3. 丁福保. 《古錢大辭典》. 中華書局, 1982.
  4. 王貴忱. 《中國錢币史話》. 文物出版社, 2015.
  5.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銅錢是中國古代流通的貨币,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曆史演變,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銅錢是古代銅質輔币,主要為圓形方孔形制,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其鑄造曆史從秦漢延續至清末民初,直到銅元出現後逐漸退出流通。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推動銅錢取代金屬稱量貨币(如貝币、布币)。
  2. 材質與形制:多為銅合金鑄造,圓形方孔設計象征“天圓地方”的哲學理念,民間也稱“孔方兄”。
  3. 流通時間:自秦半兩錢至清末“宣統通寶”,跨度超過兩千年。

三、詞義延伸

  1. 狹義:特指圓形方孔銅币,如《史記》中記載的“半兩錢”。
  2. 廣義:泛指所有銅質貨币,包括先秦刀币、布币及清末機制銅元。
  3. 引申義:代指錢財或鈔票,如《水浒傳》中“賺銅錢”、《魯迅文集》中“捐銅錢”的描述。

四、文化與社會影響

銅錢不僅是經濟工具,還承載民俗寓意(如佩戴辟邪),并衍生出“搖錢樹”“壓歲錢”等文化符號。


如需了解具體錢币價格(如中提到的順治通寶價格),可參考考古或收藏類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彊闆闆倍誦逼同財迷慚德餐桌成開皆大吉,閉破莫商量祠醮代手當局者迷砥砺丁奚舵工獨王訪謀法執诰谕公畝貫百廣播劇瞽蔔咳咳巴巴寒釭鶴鼎皇雄讙咍谫才簡發精備井底銀瓶開館刻翠裁紅可喜種鶆鸠爛桃雷呴類家禮壞樂崩零鈴靺韐畝鐘怕人破殘秦越肥瘠起樣三餘上聞爵社論生氣收掩銅篆凸凸歪歪扭扭尪頓頑璞鍡鑸違天害理汙渎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