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治河工程中所用的埽料。亦指用埽料修成的堤坝。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今 河 埽梢、桩之类,纳时数目不足。”《宋史·职官志五》:“轮遣丞一人出外治河埽之事。”
“河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专业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词义 指古代治理河道(尤其是黄河)时使用的埽料,或由埽料修筑的堤坝。埽料通常由树枝、秸秆、泥土等材料捆扎而成,用于加固河岸或堵塞决口。
构词解析
文献例证 宋代苏辙《论雇河夫不便札子》提到河埽梢桩材料不足,说明其实际应用;《宋史·职官志》记载官员需轮流出外管理河埽事务,反映其工程管理机制。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现代水利工程中已逐渐被混凝土等材料替代。
河埽(hé sào)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河”是拆分部首,“埽”是拆分笔画。
“河”字是由“氵”(三点水)和“可”组成的,表示水流的概念,同时也是水流较大的河流的意思。
“埽”字是由“土”和“散”组成的,表示用手进行散放或撒播的动作。
《河埽》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原本是指在农田中将水流沿着田埂倒灌的一种农耕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持水分在田地中均匀分布,有利于庄稼的生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也可以用来比喻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繁体字中,“河埽”的写法是「河埽」。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许多变体,而关于“河埽”,最早出现的写法是「河隹」,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河埽”这个词的例句:
1. 他用了巧妙的河埽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
2. 农民通过河埽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灌溉的问题。
一些与“河埽”相关的词汇:
组词:河道、河岸、河水、埽土、埽地、埽水
近义词:灌溉、倒灌
反义词:排水、引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