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诗人 沉佺期 、 宋之问 的并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 阴 何 尚清省, 沉 宋 歘联翩。”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四变而为 沉 宋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 唐 初 沉 宋 诸人益讲求声病,於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
沈宋
一、释义与背景
“沈宋”是初唐诗人沈佺期(约656—714)与宋之问(约656—712)的合称,二人并称源于其诗歌创作在律诗定型中的关键作用。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沈宋”特指唐代推动近体诗格律规范化的两位代表诗人。他们活跃于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官居高位,常奉诏应制赋诗,其作品以精研声律、对仗工整著称,奠定了五言与七言律诗的基本范式。
二、文学贡献
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古体向近体的转型: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出:“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沈宋之问,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 后世公认“沈宋体”是律诗成熟的标志,明代胡应麟《诗薮》称:“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前。” 二人将诗歌形式美学推向新高度,直接启发了王维、杜甫等盛唐诗人。
参考来源:
“沈宋”是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两人对律诗体制的定型有重要贡献,被视作唐代近体诗发展的关键人物。以下从定义、贡献、评价三方面详细解释:
“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约656-715)和宋之问(约656-712)。两人因诗歌风格相近,且共同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的规范化,故被并称为“沈宋”。
律诗体制的定型
他们在南朝“永明体”基础上改进,完成了两项关键工作:
宫廷诗歌的代表性
二人多创作应制奉和诗,内容以歌功颂德、游宴酬唱为主,语言精丽工巧,如沈佺期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宋之问的《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等。
“沈宋”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体现在格律形式的突破,而非思想深度,这一贡献使唐代近体诗走向成熟,影响深远。
按兵束甲保温杯表尺标语餐饭乘乾臣御持权瑳磨底禄敦本方外浮来暂去干海诖僞鼓钲何伺厚貌深文华辞坏土解婚解黏去缚解署结童觊慕积微致着旷快括目相待枯蓬断草朗晃兰闺老派两己吏榦媚逸谬冗木契鸟得弓藏浓圈密点膨脝平剡辟设乾方情计穷嫠全民辁朴拳曲蛆虫师缺坏色尘食辨劳薪事宦邃岸童耋通幽博士温滑先端县主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