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袒帻的意思、袒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袒帻的解释

谓头包发巾而不戴冠。《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成帝 鸿嘉 、 永始 之间,好为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有材力者,及私奴客,多至十餘,少五六人,皆白衣袒幘,带持刀剑。” 颜师古 注:“袒幘,不加上冠。”《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初到,敕令中黄门引入时,上在 宣德殿 南廡下袒幘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袒帻(tǎn zé)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袒”和“帻”二字组合而成,专指一种不拘礼节的随意状态,具体指脱去头巾、露出发髻的行为。以下从释义、文化背景及典籍例证三方面详述:


一、分字释义

  1. 袒(tǎn)

    本义为“裸露上身”,引申为“解开、脱去衣物”。《说文解字》释:“袒,衣缝解也。” 在礼仪文化中,“袒”常与不拘礼节的随意姿态关联(详见《汉语大词典》“袒”字条)。

  2. 帻(zé)

    指古代包裹发髻的头巾,多为平民或士人日常所用。《释名·释首饰》载:“帻,迹也,下齐眉迹也。” 其形制可参考汉代画像砖中的巾帻形象(详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合义:“袒帻”即解开头巾,露出头发,象征脱离礼法约束的闲散状态。


二、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1. 礼仪象征

    古代男子需束发戴帻以示庄重,“袒帻”则是对礼制的暂时背离。如《后汉书·马援传》载:“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援因披发袒帻,跨马巡军。” 此处描绘马援为显老当益壮而故意脱帻,展现豪迈不羁之态。

  2. 隐逸与疏狂

    文人常以“袒帻”表达超脱世俗之意。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记友人“袒帻卧雪”,借随意之姿抒写隐逸情怀。


三、典籍例证

  1. 《晋书·谢安传》

    “(谢安)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安乃袒帻笑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谢安以脱帻之举反驳王羲之,彰显名士风度。

  2. 《南史·张绪传》

    “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尝见袒帻踞席者,叹曰:‘此真吾徒也。’” 此处以“袒帻”作为率真性情的标志。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袒帻"词条。
  2. 礼仪文化背景参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3. 典籍例证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后汉书》《南史》。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可信平台查证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袒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袒”和“帻”两字组成:

  1. 袒(tǎn)
    本义为裸露身体的一部分,如“袒胸露臂”,后引申为公开表露态度或情感,如“袒护”。

  2. 帻(zé)
    指古代男子包裹头发的头巾,多为平民或士兵所用,与冠冕不同,属于日常服饰。

组合含义
“袒帻”字面意为“脱去头巾,露出头部”,可能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注意
该词较罕见,未见于常用古籍或辞典。若需精准释义,建议核查《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资料,或提供具体出处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览...

榜期板棚钵略擦肩残雪侧近齿頄村业丹志定册对内搞活法不徇情扶摇觚牍故侣鹤袍回视简薄九叠篆吉祥海云客窗溘溘课治蜡刻类选离碓满盈弥姐鸣謼命体目眦拿云握雾恁的偶词磻溪叟佩服偏跛平施倾踣清甜桡弱软包软古囊囊弱袂三驾沙界山包海容哨探诗派俗鄙夙雠题捐桐花烟桐叶戏投隙抵罅枉棹武林仙娥妆崄岨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