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卫士所执的一种兵仗。棒端呈瓜形,铜制金色。《明史·楚王桢传》:“酒半, 金 等从座后出,以铜瓜击 显榕 脑,立毙。”参见“ 金瓜 ”。
“铜瓜”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以下是基于不同来源的综合解释:
铜瓜指古代卫士所执的一种仪仗兵器,棒端呈瓜形,由铜制成且外表金色。这种兵器常见于宫廷侍卫或重要场合的护卫使用。
《明史》中记载了铜瓜作为武器的具体案例:楚王朱桢的侍卫在酒宴中用铜瓜击杀显榕,凸显其在宫廷斗争中的使用场景。
部分资料提到铜瓜作为成语,比喻“言辞刻薄伤人”,源自古代用铜瓜刑具惩罚犯人的传说。但此说法仅见于个别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考证。
铜瓜与“金瓜”存在关联,两者可能形制相似,但材质或用途略有差异(金瓜多见于仪仗,铜瓜更侧重实战)。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用法,建议查阅更多古籍或权威词典进行验证。
《铜瓜》是一个成语,意为将事情评判得过于主观,不客观。具体来说,它是指过分注重表面现象,忽视事物本质的行为。
《铜瓜》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左边是“金”部,右边是“瓜”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2。
《铜瓜》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陆机的《文心雕龙·众体铜玉篇》:“记见古者雕铸铜瓦,以为挥扬器用,是其所为铜瓜也。”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评述事物过于主观的行为。
《铜瓜》的繁体字为「銅瓜」。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铜瓜」的字形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如「銅瓜」。
1. 他对那个电影作出的评价完全是《铜瓜》,没有彻底了解电影的内涵。
2. 这位评论家总是以《铜瓜》的态度对待艺术作品,无法从中发现真正的艺术之美。
铜瓜虎头,铜瓜锡豆,铜瓜脱印,铜瓜负重等
主观臆断,片面看法,不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审慎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