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盗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盗至,名位高而忧责集。”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纪略》:“富户俱称无钱,虽存亡危急之秋,寧资寇盗。”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革命,只赚着一舆台奴婢匪徒寇盗的独6*裁制。”
(2).侵扰劫掠。《史记·大宛列传》:“ 昆明 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輒杀略 汉 使,终莫得通。”《后汉书·班超传》:“往者 匈奴 独擅 西域 ,寇盗 河西 , 永平 之末,城门昼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选补》:“ 兴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 洪州 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旱蝗,穀价翔贵。”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寇盗汉语 快速查询。
“寇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名词:盗贼或入侵者
指代强盗、外敌等非法掠夺者。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提到“寇盗充斥”,描述因政刑不修导致盗贼横行;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则以“金玉崇而寇盗至”说明财富易招致劫掠。
词源解析:“寇”本义为强盗或外侵者(如“海寇”“敌寇”),“盗”则指窃取财物者,组合后强化了非法暴力的属性。
动词:侵扰劫掠
表示通过武力掠夺的行为。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昆明之属善寇盗”,指当地部落常劫杀汉使;《后汉书·班超传》亦用“寇盗河西”描述匈奴对边境的侵扰。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讨论或文言解析。需注意其兼具名词(盗贼)与动词(劫掠)的双重词性。
寇盗是一个汉字词,包含两个字:寇和盗。寇(kòu)的部首是宀,总笔画数为7;盗(dào)的部首是皿,总笔画数为9。
寇盗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行为不端、进行抢劫或盗窃活动的人。寇指的是盗贼、侵扰,也可以指敌人;盗则是指偷盗、窃取。寇盗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来形容那些为非作歹,侵害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繁体中文字中,寇盗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分别是寇(寇)和盗(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寇盗的写法和现在稍有不同。寇在古时候常常有象形的写法,如以马作首部,表现出来的是骑马的盗贼;而盗则经常写作贼,用象形法表示偷盗的行为。不过随着写字法的演变和规范化,现代简化的字形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寇盗的例句:
一些与寇盗相关的词汇有:
组词:寇徒、盗匪、寇骑、盗窃
近义词:抢劫、偷窃、盗贼
反义词:守法、正直、廉洁
隘绝安好百闻不如一见宝灵璧人才气蟾酥麨踹知垂欲从头到尾道不得低头丧气蠹书客发闻改历光棍不吃眼前亏鼓眼努睛灏博红日画作检实胶庠戢伏急烈鸡鸣馌耕惊神破胆跼促狂愚壸闱括索岚霏雷火签儿鲁般没心程民讴木剑啮咋暖烘派合排烟跑生意翩跹平愉拼死謦欬涩浪身亲试闱施诊受窭探骑亭置通诀脱根婉惬委褐魏忠贤文履霄见淅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