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盗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盗至,名位高而忧责集。”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纪略》:“富户俱称无钱,虽存亡危急之秋,寧资寇盗。”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革命,只赚着一舆台奴婢匪徒寇盗的独6*裁制。”
(2).侵扰劫掠。《史记·大宛列传》:“ 昆明 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輒杀略 汉 使,终莫得通。”《后汉书·班超传》:“往者 匈奴 独擅 西域 ,寇盗 河西 , 永平 之末,城门昼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选补》:“ 兴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 洪州 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旱蝗,穀价翔贵。”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寇盗汉语 快速查询。
寇盗,汉语复合词,由“寇”与“盗”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词源、语义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词源构成
“寇”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暴也”,本义指聚众劫掠的暴乱行为,后引申为侵略者或叛乱者。“盗”原指窃取财物,后扩展为非法侵占的行为主体。二字结合后,“寇盗”最早见于《左传》,指代实施劫掠与侵略的群体。
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寇盗”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引申与用例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外敌入侵或社会动荡,如唐代杜甫诗句“寇盗尚凭陵”批判战乱。现代语境中,“寇盗”常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强调行为的非法性与破坏性,如“寇盗横行”形容乱世景象。
权威典籍佐证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双重词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归类为“书面语”,与“土匪”“盗贼”构成近义词,但语义更侧重群体性暴力活动。
“寇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名词:盗贼或入侵者
指代强盗、外敌等非法掠夺者。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提到“寇盗充斥”,描述因政刑不修导致盗贼横行;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则以“金玉崇而寇盗至”说明财富易招致劫掠。
词源解析:“寇”本义为强盗或外侵者(如“海寇”“敌寇”),“盗”则指窃取财物者,组合后强化了非法暴力的属性。
动词:侵扰劫掠
表示通过武力掠夺的行为。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昆明之属善寇盗”,指当地部落常劫杀汉使;《后汉书·班超传》亦用“寇盗河西”描述匈奴对边境的侵扰。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讨论或文言解析。需注意其兼具名词(盗贼)与动词(劫掠)的双重词性。
遍迭避讳邴生晡夕裁缝铺敞静常馔乘龙快婿澄绿撦拽痴狂春盎触嗅催趱当番啖香之质點漆璧遁弃发挥樊哙冠肺气肿风竿丰嘉锋距干凌广莫风刮削器诡世归橐槐宫棘寺化期见财起意检厉击决墐竈几种掠虚临别赠语灵玑灵空螺蜯蒙瞍明敕宁心平仄琼浆金液宂糜圣聪生水兽医水性输效跳嬉同源头讫无尤无怨详切香鸭闲衣吸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