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结贼寇。《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怨家告其通寇, 国珍 杀怨家,遂与兄 国璋 、弟 国瑛 、 国珉 亡入海。”
“通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勾结贼寇或外敌,通常带有贬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通寇”指与盗匪、侵略者或外敌暗中勾结,为其通风报信或协助破坏行为。例如《明史·方国珍传》记载,方国珍因被指控“通寇”而逃亡,体现了该词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古代用法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明史》相关记载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通寇》是指对外贼寇进行通报、通告的意思。寇即盗匪、侵略者,通则表示传达、告知。因此,《通寇》意为向外界传达有关贼寇的消息或通告。
《通寇》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寸」。其中,辶是表示「走」的部首,寸则表示「手」。
根据拆分部首和其他部首的笔画,「辶」有3画,「寸」有3画。
《通寇》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在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常有外部势力侵略和盗匪出没。为了通知和警示民众,官方会发布《通寇》的文告,让人们************。
《通寇》的繁体字为「通寇」,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和结构。
古代汉字的写法通常与现代不同。根据《康熙字典》,《通寇》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通寇」。
- 请将这份《通寇》公告张贴在城门上,提醒市民警惕外来侵扰。
- 士兵们接到了关于土匪活动的《通寇》,他们立刻做好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组词:通报、通告、通知、报告。
近义词:通匪、通盗、宣寇。
反义词:屏寇、禁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