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寇的意思、通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寇的解释

勾结贼寇。《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怨家告其通寇, 国珍 杀怨家,遂与兄 国璋 、弟 国瑛 、 国珉 亡入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色彩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由两个单字构成:

  1. "通":此处取"勾结、串通"之意,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通谋出计"即用此义。
  2. "寇":指盗匪或入侵者,《说文解字》释为"暴也",明代抗击倭寇的史籍中常见此用法。

组合成词后,"通寇"特指暗中勾结盗匪或外敌的行为,属于贬义词汇,多出现在古代公文、司法文献及历史小说中。例如《大明律》"凡谋叛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斩"的条款即包含通寇行为。

在近现代使用中,该词多保留以下特征: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常见于明清史料,现代汉语中多被"通敌""资敌"等词语替代。在语义关联上,其近义词包括"勾连""通敌",反义词则有"剿匪""御寇"等。

网络扩展解释

“通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勾结贼寇或外敌,通常带有贬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通寇”指与盗匪、侵略者或外敌暗中勾结,为其通风报信或协助破坏行为。例如《明史·方国珍传》记载,方国珍因被指控“通寇”而逃亡,体现了该词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2.词源与演变

3.使用场景

4.近义词与关联词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古代用法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明史》相关记载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襃化辩辩逼僦不周延陈隋调蚩尤冢愁绪出探达尔文簟竹底粪二帝三王蜂识莺猜愤切浮丘俯听覆验干大敢子是更居钩谶光程皇国徽懿坚白相盈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焦黄姣人贾终疾捷羁身计数局麻苦不聊生老鷄头连裆丽名密网琵琶别弄切蚂起因券约柔种三伏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山河表里圣旨甚么守夜吮嘬祀贡碎骨粉身碎骨粉尸完办诬乱五音下不去下气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