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名。《说郛》卷八七引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簟竹,叶疎而大,一节相去六七尺,出 九真 ,彼人取嫩者,槌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疎布。”《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宋 沉怀远 《博罗县簟竹铭》:“簟竹既大,薄且空中,节长一丈,其直如松。”
簟竹(学名:Bambusa sinospinosa)是禾本科簕竹属的一种大型丛生竹类植物,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植物学特征与用途进行详细解释:
簟竹(diàn zhú)
指一种竹节明显、竹材坚韧的竹类植物。其名称源于古代“簟”字(本义为竹席),因该竹的竹篾适合编织席子而得名。《说文解字》注:“簟,竹席也”,间接关联其用途特征。
植株形态
簟竹高达10-24米,直径5-15厘米,节间长30-45厘米。竹秆下部节间常具黄绿色纵条纹,节部隆起,分枝习性低,每节多分枝且具尖锐硬刺(故别名“刺楠竹”)。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9(1)卷,科学出版社,1996年[1]。
叶片与花果
叶片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厘米,背面密被短柔毛。花期少见,圆锥花序顶生,小穗含4-12朵小花。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数据库[2]。
“簟竹”之名最早见于地方植物志及农书。清代《广东新语》载:“簟竹,质韧而节疏,析为篾,可织凉席”,明确其名称与编织功能的关联。现代分类学确立后,其学名Bambusa sinospinosa中的“sinospinosa”(中国刺竹)进一步强调其地域与形态特征。
竹秆通直坚硬,常用于建筑脚手架、农具柄材及造纸原料。竹篾柔韧耐腐,是传统竹编工艺(如席、筐、帘)的优质材料[3]。
嫩笋经浸泡去苦后可食用(俗称“刺楠竹笋”)。根系发达,常用于华南丘陵地带的水土保持[4]。
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云南南部,常见于低海拔河岸或丘陵地。越南、缅甸亦有自然分布,为热带-亚热带乡土竹种[1]。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均选用权威学术出版物及科研机构公开数据,链接仅标注可公开访问的官方数据库。)
“簟竹”是竹类的一种名称,其解释主要来源于古籍文献记载,以下是综合考据后的详细释义:
1. 字形与基本含义 “簟”本义指竹席(如所述),而“簟竹”则是以用途命名的竹种,特指可用于编织竹席或具有类似特性的竹子()。
2. 植物特征 根据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簟竹的典型特征为:
3. 特殊用途 南朝沈怀远《博罗县簟竹铭》补充说明:
4. 文学意象 因竹节修长的特性,簟竹常被用于象征高洁品格。如唐代《马明生遇神女歌》以“玉床冰簟”暗喻仙人居所的雅致()。
建议对古代文献原文感兴趣者,可查阅《说郛》《初学记》等古籍获取完整记载。
爱人以德宝乘忭跃鼻蕋藏舟吹紫春诵夏弦词库登御电能表丰节凫雏拊式浮玉复卒耕钓刮打扁儿观采管记皈心寒酸落魄合离草鹤仗护过饰非姬孔浄洁急速九背向刻工恪居苦海茫茫里层离合草蛮勇髦彦南宗牛头不对马嘴的出处攀和骞腹千龄勤干亲要七隩权厝如入无人之境上西天稍微烧眼申列射生军黍离太簇铁甲车托梦玩绎威势吴安王详梦相踵消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