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伏的意思、三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伏的解释

(1)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关汉卿《窦娥冤》

(2)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专指末伏

详细解释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 、 浑日进 、 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伏"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特有的气候概念,指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段,其释义可从三方面展开:

一、词源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三伏"定义为"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源自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其中"伏"字本义为隐伏,《说文解字》释作"司暑之藏也",引申为阳气潜伏、阴气渐生的气候转折阶段。

二、历法构成

根据《辞海》历法篇记载,三伏日期的确定遵循"夏至三庚数头伏"原则:

  1.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2.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10-20天不等)
  3.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2025年具体日期为:初伏7月13-22日,中伏7月23日-8月11日,末伏8月12-21日。

三、文化内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伏期间形成"湿热交蒸"的特殊气候现象。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理论,衍生出"冬病夏治"的养生传统,如三伏贴疗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至今保留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

网络扩展解释

“三伏”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与夏季高温相关的特定时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构成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属于“杂节气”范畴,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共同确定日期。其中:

二、名称由来

“伏”字有两层含义:

  1. 自然层面:指阴气受阳气压制而潜伏地下,对应暑热逐渐下沉的过程(初伏热至地表,中伏热至地面,末伏热入地下);
  2. 人文层面:提醒人们“隐伏避盛暑”,调整生活作息以应对酷热。

三、时间与气候特点

四、文化意义与养生

五、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三伏”与“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不同:前者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生活指导,后者是纯粹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划分。

“三伏”既是自然气候的节点,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与健康理念。

别人正在浏览...

埃灭百执碧玉歌城沟车仪蹴工促弦当梁倒儠匠典簿动悟独立宣言陊剥方叔幅练蝠蛇斧釿福舆躬行实践诃佛诋巫狠声荷扇猴头猴脑花衢绛雪涧溪交交关关进酖计辟九斿劳赐牢笼连津劣把六仪庐僥旅泛緑箨梅花叠冥莫南门潘灡辟易情属齐俗奇珍异宝瞿卢折娜穣田申抒适正烁爚输庸儓儗探业鞉音踏跷庭轩威绩五内俱焚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