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伏的意思、三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伏的解释

(1)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关汉卿《窦娥冤》

(2)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专指末伏

详细解释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 、 浑日进 、 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伏”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与夏季高温相关的特定时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构成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属于“杂节气”范畴,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共同确定日期。其中:

二、名称由来

“伏”字有两层含义:

  1. 自然层面:指阴气受阳气压制而潜伏地下,对应暑热逐渐下沉的过程(初伏热至地表,中伏热至地面,末伏热入地下);
  2. 人文层面:提醒人们“隐伏避盛暑”,调整生活作息以应对酷热。

三、时间与气候特点

四、文化意义与养生

五、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三伏”与“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不同:前者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生活指导,后者是纯粹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划分。

“三伏”既是自然气候的节点,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与健康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伏》的意思

《三伏》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夏季的三个節氣:初伏、中伏和末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伏》的部首是“人”和“木”,它的总笔画数是八画。

来源和繁体

《三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信仰。人们相信在夏季的这三个節氣中,阳气最旺盛,容易导致疾病发生。因此,人们要特别注意保养身体,避免暑热带来的不适。

在繁体中,《三伏》一词写作「三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人们一般使用篆书或隶书书写《三伏》这个词。篆书是古代的一种字体,而隶书是篆书的拓展,更接近于现代的汉字。

例句

今年的三伏天格外炎热,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组词

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

近义词

暑天、炎热季节

反义词

寒冷季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