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結賊寇。《明史·方國珍傳》:“ 國珍 怨家告其通寇, 國珍 殺怨家,遂與兄 國璋 、弟 國瑛 、 國珉 亡入海。”
“通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勾結賊寇或外敵,通常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寇”指與盜匪、侵略者或外敵暗中勾結,為其通風報信或協助破壞行為。例如《明史·方國珍傳》記載,方國珍因被指控“通寇”而逃亡,體現了該詞在曆史中的實際應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古代用法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相關記載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通寇》是指對外賊寇進行通報、通告的意思。寇即盜匪、侵略者,通則表示傳達、告知。因此,《通寇》意為向外界傳達有關賊寇的消息或通告。
《通寇》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寸」。其中,辶是表示「走」的部首,寸則表示「手」。
根據拆分部首和其他部首的筆畫,「辶」有3畫,「寸」有3畫。
《通寇》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在古代,社會動蕩不安,常有外部勢力侵略和盜匪出沒。為了通知和警示民衆,官方會發布《通寇》的文告,讓人們************。
《通寇》的繁體字為「通寇」,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和結構。
古代漢字的寫法通常與現代不同。根據《康熙字典》,《通寇》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通寇」。
- 請将這份《通寇》公告張貼在城門上,提醒市民警惕外來侵擾。
- 士兵們接到了關于土匪活動的《通寇》,他們立刻做好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組詞:通報、通告、通知、報告。
近義詞:通匪、通盜、宣寇。
反義詞:屏寇、禁寇。
【别人正在浏覽】